概述
消化道重复畸形(duplication) 可以发生在咽部至肛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食管重复畸形此畸形指的是附着于食管侧壁的一个囊性或局限性管状膨大的空腔结构,约占消化道重复畸形20%。由于第二管腔一端或两端可与食管相通或完全不相通,因此大体上表现为囊肿型、管状型、憩室型3种类型。从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囊壁含有正常食管的各层结构,包括肌层、肠肌层神经丛及消化道型黏膜上皮。内层可由消化道黏膜所被覆,常见的有异位胃黏膜。此重复畸形常常伴有泌尿生殖系统、脊柱、脊髓以及人体其他部分的畸形。
病因
本病是胚胎发育异常产生的畸形。目前食管重复畸形发病机制仍不甚了解。食管重复畸形的发生机制在早年曾有过空化不全、憩室形成和部分双胎等学说,从胚胎发育过程对畸形的原因作出了种种解释,但最为实际的是在1957年Smith在显微摄影中观察到的现象,他发现在胚胎4~5周气管和食管分开时,有少量从气管或食管胚胎基来的细胞团移位进入将来变成食管肌层的中胚叶组织中,以后进一步发展变成食管的肌肉外膜,如这些细胞团有少数遗留下来,在内胚叶细胞的刺激下,逐步发育起来就形成了一些畸形。
发病机制
1.肉眼病理 按其形态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囊肿型:大多数为此类型,呈球型、椭圆型或多囊型,附着在食管侧壁上,多数不与管腔相通,表面有纵行肌纤维,腔内充满被覆黏膜上皮分泌的透明或棕色黏液,随着分泌物的增多,囊肿逐渐增长。如内壁主要成分是胃黏膜上皮,可分泌多量的胃酸,可引起囊壁溃疡、出血或穿孔。此类型中一种在食管壁肌间,向食管腔内突出,称为壁内型。另一种黏附在食管壁上向外突出为壁外型(图1A,1B)。 (2)管状型:在正常食管的一侧,有一与食管平行的异常管状空腔结构,其一端或两端与食管相通或完全不相通。本型少见(图1C)。 (3)憩室型:在食管上向外突起...[详细]
临床表现
食管重复畸形主要表现为下咽困难、呼吸道症状和胸痛。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灶的大小、部位、黏膜上皮的种类及有无感染。重复畸形的食管黏膜为消化道内膜,能不断分泌出液体,使病灶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食管出现梗阻症状,如吞咽困难,进食后的反流、呕吐,随之有进食畏惧感、厌食及体重减轻。若压迫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出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和反复出现的呼吸道感染,大体分为两型,一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消化道型,成人多见;消化道型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直至成年后偶然发现,或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经检查后发现。此型病程长进展缓慢或无进展,少有危及生命者。二是以呼吸道感染、咯血、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呼吸道型,小儿多见,...[详细]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胸片 见有后纵隔肿块影,如为管状或壁外型可推挤食管、气管或支气管,使其移位。 2.食管造影检查 可见腔内边缘光滑的弧形充盈缺损,与食管平滑肌瘤压迹十分相似,圆形或椭圆形,随吞咽动做上下移动(壁内型)。 3.食管镜检查 见黏膜正常,食管壁有不同程度的压迹。黏膜活检对诊断帮助不大,因所取组织大都为正常食管黏膜,不提倡使用。活检以后还会影响黏膜外肿物的摘除。 4.CT和超声检查 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咯血患儿气管镜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观察到气管或支气管被侵犯的程度和部位,对诊断有帮助,对手术也有指导意义。
诊断
婴幼儿出现以上临床症状,特别是咯血时应想到本病,大多为囊腔内的胃黏膜溃疡穿入气管或支气管所致。如发现伴有泌尿生殖系统、脊柱或脊髓畸形,结合X线胸片、食管镜以及CT检查更支持本病的诊断。但确认的诊断尚须根据手术所见和组织学的检查。
治疗
食管重复畸形继发呼吸道感染出现喘憋、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并可能发生窒息时,应抗炎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病情允许后应积极准备尽快手术切除重复食管。 术前准备首先应行痰和咽拭子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性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对预防术后并发症也很重要。术前3天口服甲硝唑,清洁食管,以防术中食管黏膜破损,引起感染,发生食管瘘,术日晨置无侧孔胃管,作用为:借此管清洁洗胃;术中做导引标记;术中经胃管注气检查检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术后禁食时间应稍长。 手术方法选择:术式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形状以及与食管周围器官的关系而定。因病灶在右侧的居多,多选用右后外侧切口。多数重复畸形外壁光滑,粘连...[详细]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