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是由于手掌、脚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与坚硬物体反复剧烈撞击,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从而导致一过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一种病症。因1881年Fleischer所报道的第1例患者是长途行军后发病的士兵而得名。本症与多种体力活动有关,故也称之为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症,但不是一切运动都会引起,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自报道第1例患者以来,国外迄今不过100余例,国内报道83例。因轻症或亚临床的病例不易发现,所以发病率可能被低估。
病因
主要发生于直立姿势的多种活动,如长途行军、正步训练、长距离跑步、竞走、在硬地面上打球、空手道比赛、连续击打沙袋或手鼓、京剧武生演员连续小翻等,甚至有人报道1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因头部反复撞击墙壁后发生血红蛋白尿。游泳和自行车运动员发生本症者极罕见。
发病机制
从上面所举的多种情况可以看出,身体某部位反复用力撞击坚硬表面可以引发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一方面当红细胞流经脚掌、手掌等部位的表浅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脚掌、手掌等部位的表浅微血管在受到反复用力击打时可能受到损伤,微血管变窄、粗糙,使流经的红细胞受到过多的推挤、撕裂,从而引起溶血。本症的发生主要与运动的地面或击打物体表面的坚硬程度、运动方式或姿势有关。在硬路面跑步后发生血红蛋白尿的患者,改在草地上或穿弹性较好的运动鞋进行同样的活动,可不发生本症。运动量相同的不同运动,对身体的撞击不同,红细胞所受的机械损伤程度也不同,每个人的步态及落地的轻重都有差别,有的使脚掌...[详细]
临床表现
运动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常常是患者的惟一表现。一般在运动后30min~5h之间发生,持续6~12h后尿色即可恢复正常。发生血红蛋白尿时,可伴有腰部酸胀不适或轻微疼痛、尿道烧灼感等症状。本症溶血为一过性,持续时间短,尽管可以反复运动反复发作达数周或数月,但多能在停止运动后自行消失。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可见到红细胞异常,可有轻度的网织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 3.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 4.总胆红素轻度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5.尿潜血阳性,尿中可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即可诊断本症。
治疗
本症血红蛋白尿在停止活动后可很快自行消失,且一般无贫血,故无需特殊处理。
预后
停止活动后即可消失,无后遗症。
预防
应以预防为主,在以后的运动中穿着有弹性的厚度合适的运动鞋、选择适当的场地、纠正不良的运动姿势、调整运动量,以减少或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