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由Weiss等于1979年首先报道,发现于一位名叫Mary Ann Scott的患者,故又称Scott综合征。其特征为单纯血小板促凝活性缺陷。血小板促凝活性原名血小板第Ⅲ因子,故本病曾称血小板第Ⅲ因子缺陷症。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病因和发病机尚未阐明。 单纯的血小板第Ⅲ因子(PF3)缺乏极为罕见,至今只有数例报道,部分病例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如Ehlers-Danlos综合征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
尚不明确。
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一般并无易发淤斑,但可有拔牙后严重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大出血及自发盆腔血肿等。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凝血酶原时间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最恒定的异常,它反映全血凝固时凝血酶原消耗降低,是本病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酶活性降低。PF3有效性降低。 2.用高岭土等诱导或在冰冻或融化后测定PF3的有效性,结果均降低,反映活化血小板加速凝血过程能力减弱。现认为PF3的测定能反映血小板磷脂的分布、活化的因子Ⅴ与血小板的磷脂特异地结合后进一步与因子Ⅹa结合的过程,因此,这三者的缺陷均能引起所测定的PF3活性降低。故在判断PF3有效性的测定结果时,需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3.出血时间正常 说明只有凝血机制异常,并无初期止血的异常。 4.血小板数目、形态、黏附、释...[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表面Annexin V的量明显减低。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性降低,PF3有效性降低即可诊断。
治疗
1.凝血酶原复合物中含有活化的凝血因子,部分活化的凝血因子不依赖PF3发挥作用,因此,有些患者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有效。 2.应考虑有可能诱发血栓形成,输注血小板可以有效的改善出血症状。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