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因子Ⅴa和Ⅷa而起抗凝作用。在进行APTT、试验时若加入APC,由于APC使因子Ⅴa和Ⅷa灭活,APTT出现延长。如果加入APC后APTT不延长或延长的程度减轻,称为抗活化的蛋白C症(APCD),也有人称为APC抵抗。它与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病因
APCD中的因子Ⅴ Leiden变异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
APC-R的发生及其机制存在种族和地区的差异,除因子Ⅴ Leiden变异外,可能还有因子Ⅴ其他基因位点突变或因子Ⅷ基因突变以及获得性因素等不同机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APCD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之分,前者多为凝血因子的遗传性缺陷所致,最常见的为因子ⅤLeiden变异。在正常情况下,APC在Arg506处裂解因子Ⅴa,使后者失去促凝活性。因子Ⅴ Leiden变异是指因子Ⅴ基因1691位核苷酸发生错义突变(G→A),致使因子Ⅴ分子第506位氨基酸由Arg变为Gln,从而不受APC的裂解。突变形成的因子Ⅴ仍具有正常的促凝活性,又能抗拒APC的裂解作用,致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其他遗传性缺陷还有因子Ⅴ306...[详细]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①APC-APTT试验;②发色底物法;③DNA分析,采用最多的是APC-APTT试验。它包括两份APTT试验,一份标本中加入APC;另一份中不加APC。结果以APC敏感比值(APC-SR)表示: APC-SR=(不加APC的APTT)/(加APC的APTT) 正常情况下,APC-SR≥2。 也可将患者APC-SR除以正常人APC-SR,求得校正的APC-SR,即n-APC-SR。正常情况下,n-APC-SR>0.84,<0.84可诊断为APC抵抗。对于因子Ⅴ Leiden变异,其杂合子患者的n-APC-SR在0.45~0.70,纯合子患者<0.45。但APC抵抗是...[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B超、CT、X线、心电图、生化、血尿便等检查。
诊断
1.诊断标准和依据 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拟定的国内诊断标准。 (1)有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抗活化蛋白C敏感比值(APC-SR)<2或校正的抗活化蛋白C敏感比值(n-APC-SR)<0.84。 2.国外诊断标准 (1)有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3)有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的n-APC-SR值<0.4,杂合子的n-APC-SR在0.4~0.7。 (4)因子Ⅴ基因分析大多有FⅤ Leiden。 3.诊断评析 (1)虽然APCD与静脉血栓密切相关,...[详细]
治疗
1.肝素治疗 出现深静脉血栓时,可选用肝素。 2.华法林治疗 主要预防复发。
预后
血栓形成后经治疗症状可缓解。
预防
可服用华法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