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primary fibrinolysis)又称原发性纤溶,是由于纤溶系统活性异常增强,导致纤维蛋白过早、过度破坏和(或)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大量降解,并引起出血,是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纤溶亢进)的一个类型。原发性纤溶发生在无异常凝血的情况下,又可分为先天性(如α2抗纤溶酶缺乏、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缺乏、纤溶酶原活化物增多)和获得性(如严重肝脏疾病、肿瘤、手术和创伤、溶栓治疗)2种,以后者居多。继发性纤溶是指继发于血管内凝血的纤溶亢进,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尤以皮肤相互融合的大片淤斑为特征。全血凝块溶解时间、优球蛋白凝块溶解时间等虽可反映全...[详细]
病因
理论上讲,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仅有纤溶酶的大量生成,大多因纤溶酶原活化物增多所致。后者则是在凝血酶大量生成的基础上出现纤溶酶的生成。实际上,真正含义上的原发性纤溶极少。原发性纤溶又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临床上以后者居多。 1.先天性α2抗纤溶酶(α2AP)缺乏 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自1989年首例报道以来,报道的病例仅10余例。由于血小板功能和凝血试验等正常,医师很少想到此病。纯合子患者常常为α2AP抗原和活性的完全缺乏。 2.先天性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缺乏 仅有数例报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 (1)...[详细]
发病机制
由于失去了α2AP的抑制作用,体内纤溶酶活性异常增高,止血血栓过早溶解,导致出血倾向。一旦出血,往往较重。多是外伤或手术后数小时出血,自发出血罕见。杂合子患者大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出血。也有α2AP分子异常的报道,即血浆中α2AP的抗原水平正常,但其抑制纤溶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此乃基因突变使得距α2AP活性中心N末端10个氨基酸残基处插入了1个丙氨酸,使α2AP不再具有抗纤溶酶活性,相反成为纤溶酶的底物。临床表现为易出现皮肤青紫及术后出血延长等。 血中纤溶酶原活化物明显升高,此种活化物在生理上和免疫上均与t-PA相似。虽然血中未测到游离的纤溶酶,但血中总能测出纤溶酶-...[详细]
临床表现
主要为出血,大多为全身多部位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特点为皮肤淤点及相互融合的大片淤斑,穿刺部位、手术创面和拔牙后牙床渗血不止,常伴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除出血表现外,获得性原发性纤溶的患者尚有原发病的相应临床表现。先天性原发性纤溶的患者常有自幼反复出现轻微外伤或手术后出血的特点。有的患者有异常出血的家族史。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1.纤溶亢进的常用初筛试验 (1)全血凝块溶解时间:为检测纤溶活性增强的最简单的试验。正常情况下,血凝块在37℃下48h以内可出现收缩,但无溶解迹象。如果8h内血凝块出现溶解现象则表明有全身性纤溶活性的增强。但此方法不能区分纤溶亢进是因为血浆中存在高水平的纤溶酶原活化物还是游离纤溶酶。 (2)优球蛋白凝块溶解时间:优球蛋白含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活化物等纤溶系统的活性成分,仅含少量PAI-1,基本上不产生抑制作用。正常情况下优球蛋白凝块溶解时间>90min,纤溶亢进时可明显缩短。如果在测定标本中加入低浓度的氨基己酸,可抑制纤溶酶原活化物,但不抑制游离的纤溶酶。因此,...[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血、尿便常规、心电图、B超、X线、CT、MRI生化等检查。
诊断
诊断原发性纤溶需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应确定是否有纤溶亢进,然后确定是否为原发性纤溶。 原发性纤溶与继发于DIC的纤溶,其临床表现甚为相似,由于实验室指标不甚明确,因而限制了临床诊断率。一般认为,所谓原发性纤溶是根据没有凝血酶形成的纤溶而言的。其实验室指标,目前仍缺乏生化证据。一般仍以血小板计数、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和抗凝酶Ⅲ水平均正常,表明血浆中纤溶酶增高并不依赖于凝血酶活性,故有别于DIC继发性纤溶。指标中的血小板计数与原发病也有关系,并非特异性指标。 目前对本症的诊断是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综合分析。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归纳如下。...[详细]
治疗
原发性纤溶是一种出血综合征,并非新生疾病,通常所谓的原发性纤溶实际上也是其他原发病或其他因素所诱发的,由于诱发原发性纤溶的病因较多,因而在治疗上应包括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发因素、抗纤溶治疗和替代治疗等。 1.抗纤溶治疗 主要是使用纤溶抑制剂。常用的纤溶抑制剂有氨基己酸(aminocaproic acid,EACA)、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和氨甲苯酸(aminomethylbenzoic acid,AMBA)。它们主要是通过与纤溶酶原活化物竞争性结合,抑制纤溶酶原的活化,从而抑制纤溶活性,起到止血效果。另外,体外实验表明,氨基己酸(EACA)在低浓度下(10-4M...[详细]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积极控制原发病,减少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