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眼底病科
- 别名: 艾滋病视网膜病变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
- 相关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概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m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叫艾滋病,是20世纪80年代举世瞩目的新型病毒性传染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严重疾病。并因此发生难于控制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常合并恶性肿瘤,如Kaposi肉瘤、Burkitt淋巴瘤等。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死亡。目前在我国已非少见,且有快速增多的趋势。艾滋病患者常发生眼底和其他眼部病变,对眼科医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病因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通过性交时体液的交换,输用被HIV污染的血液或其他血制品而引起播散。HIV属于反转录病毒。它有1个由脂质膜组成的外壳(图1)。外壳上镶嵌着2种糖蛋白(GP120和GP41)。外壳内为1个由蛋白质(P18和P24)组成的核。在核心内有2条核糖核酸(RNA)链,其上包含着病毒的染色体组和反转录酶。

发病机制
HIV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复制,HIV包含着遗传基因,但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产生新的病毒颗粒。病毒的遗传指令可嵌于核糖核酸染色体组(RNA病毒)或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体组(DNA病毒)。HIV是RNA病毒,它具有特殊的反转录酶,可使这种病毒将它的RNA复制成DNA,复制的DNA与感染的宿主细胞染色体组结合,病毒的蛋白与核酸构建为成熟的病毒体,通过芽生的方式被宿主细胞释放出来,从而完成病毒的复制。在正常状态下,是由DNA复制RNA的。由于HIV在复制过程中采取了相反的步骤,所以称为反转录病毒(图1)。 HIV外壳上的糖蛋白GP120与一些人细胞,如CD4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神...[详细]
临床表现
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1年,长则数年甚至10多年(平均4.5年)。全身有持续性发热、盗汗、腹泻、消瘦、淋巴结肿大,TH细胞减少,TH细胞与TS细胞比值倒置。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对无害的条件致病微生物呈高度易感性,发生多脏器、多系统感染并伴发恶性肿瘤。 据文献报道,AIDS有40%~92.3%并发眼部病变,其中眼底损害更为多见。 眼底损害,可发生于HIV感染本身,亦可发生于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由HIV感染本身所致者主要表现为棉绒状斑,大多位于眼底后部血管弓附近或视盘周围的视网膜浅层,1个或多个,悄然出现,在4~6周内自行消失,继而在不同部位再发生新病...[详细]
并发症
AIDS患者常可伴有眼睑、角膜或葡萄膜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溃疡;眼睑、结膜、泪腺的Kaposi肉瘤;眶内Burkitt淋巴瘤、继发性青光眼、巩膜炎、眼内外肌麻痹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免疫学检查对确定诊断极为重要,包括末梢血淋巴细胞绝对值、TH和TS细胞值及其比值;HIV分离,检测HIV抗原及核酸或反转录酶。
其他辅助检查
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时FFA检查视网膜有大片无灌注区,动、静脉管壁均有大量渗漏。病变继续加剧则视盘充血水肿,视网膜渗出性脱离,视力完全丧失(图3)。

诊断
临床上主要根据病史、高危人群、全身多系统症状和体征,反复性多种或1种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感染,结合罕见的Kaposi肉瘤、肺囊虫肺炎等,可做出AIDS的拟诊。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重在预防。 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巨细胞视网膜炎者,可用丙氧鸟苷(ganciclovir)250~5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缓缓滴注,1次/d,连续10~14天后,改250~500mg,2次/d内服,持续数月乃至数年。急性期亦可以丙氧鸟苷200μg玻璃体内注射。能延长患者生命及缓解视网膜炎症。此外,膦甲酸(foscarnet)、cidofovir亦可使用。但无论何种药物,均不能杀灭病毒。
预后
预后不良。
预防
AIDS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因此重在预防。禁止不正当性行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献血或提供器官移植(包括角膜)者应做抗体试验。严格保证血液及血制品不受污染。应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经双氧水或75%酒精消毒后的眼压计、房角镜、接触镜等,以防止医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