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视网膜后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或称视网膜下膜,是视网膜外表面的细胞增生性膜,是视网膜周围膜的一种成分。对它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有关SRM的各种病理作用和临床表现却很少引起注意。随着玻璃体手术的发展及对PVR的研究进展,对其认识逐步深入。虽然SRM主要与PVR有关,但它也出现在其他类型的视网膜脱离中,因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病因
SRM常见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术后,但在以下情况也可见到:视网膜血管病,如Coats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后纤维增生性葡萄膜炎综合征、眼内肿瘤,如虹膜和脉络膜黑色素瘤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但SRM的处理主要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的关系密切。
发病机制
人们曾认为SRM是视网膜下纤维蛋白凝固所构成。1980年Machemer手术成功地切除了SRM,使组织学研究成为可能。已证实RPE细胞是其主要的细胞成分。其他还可见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等,与视网膜前膜的细胞成分类似。RPE在不同的生化环境中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样、成纤维细胞样及肌成纤维细胞,并具有合成胶原的能力。巨噬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有关。除了细胞成分外,胶原是SRM的主要基质成分,使后膜形成以胶原为中心的条带或片状结构,与后膜的张力、强度有关。可对抗RPE层的复位力量。术中可观察到当SRM被切断后,退缩回周边部。
临床表现
SRM主要靠检眼镜检查和手术中发现,特别是后者的检出率更高。在检眼镜和三面镜裂隙灯下,SRM最早表现为视网膜下多数的黄白色点。研究证实这些点是由RPE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样细胞串构成的。以后又变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形成膜并在视网膜下生长。膜的厚度不一。当细胞收缩时,膜的薄弱处破裂形成裂口。细胞进一步收缩,而膜致密的部分仍然保持,结果在视网膜下形成了灰色、灰黄或灰白色粗糙的沙砾样、地图样、不规则分支状的条带,与视网膜外层和RPE层1点或多点黏着。由于条带经常是由RPE细胞分化来的细胞构成,所以通常呈深棕色。而神经胶质细胞往往是多点起源,呈弥漫性的增生,容易保持完整的片状结构,通常无色素,且不引起视...[详细]
并发症
视网膜后膜收缩可使视网膜产生固定皱襞,甚至产生视网膜脱离。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检眼镜检查可见视网膜下黄白色斑点或因牵拉形成不同形状的视网膜条带。
诊断
根据眼底表现,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容易发现并确定诊断。
治疗
SRM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影响,无需手术处理。但约1/4的SRM需要手术切断或取出,以便使视网膜复位。 1.手术适应证 阻止视网膜复位的SRM需要切除,这往往要在术中才能决定:①出现“餐巾环”样改变;②术中当切除玻璃体、剥除视网膜前膜后,如果视网膜仍不复位,且有扭曲和收缩时;③有些病例在气液交换后,仍有持续牵拉的证据时。手术目的是松解牵拉,而不是完全切除掉SRM。SRM与RPE层和视网膜外层只在1点或多个黏着,而其他部位可在条带上移动,这是一些病例只需切断而不需去除条带即可使视网膜复位的原因。 2.方法 切除SRM可从内、外两路进行。外路法已不再应用,方法与视网膜下液引...[详细]
预后
多数病例可使视网膜在术中复位。术后约一半病例视力提高。少数获得相当的视力,但视力预后明显较差,这与光感受器不可逆的损害、视网膜脱离程度、时间、手术操作接近黄斑及手术次数等因素有关。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