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egic migrain,OM)又称眼肌瘫痪性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的眼外肌麻痹和偏头痛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由Major于1850年首先报道,Charcot于1890年做了详细的叙述。
病因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自1930年脑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以来,排除了海绵窦血管瘤压迫所致的假说,多数人认为与血管性紊乱、颈内血管收缩、脑血管畸形、脑肿瘤、海绵窦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鼻旁窦炎,蝶窦囊肿等有关系。Alpens和Yaskin做病理解剖未发现本病有器质性病变。但在非洲的尼日利亚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患者的血红素含量增高。
发病机制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讲,偏头痛的发作是颅内外血管收缩及扩张的结果。可分为4期:头痛前期:颅内血管痉挛性收缩使脑组织局部缺血;头痛期:颅内血管扩张水肿;头痛晚期:头痛达到高峰;头痛后期:头痛逐渐减轻后移行至睡眠。Sieuteri等报道偏头痛开始时局部组织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浆中5-羟色胺减低导致脑对痛觉感受器敏感而引起疼痛。Walsh及Doherty认为在海绵窦内脑动脉水肿压迫脑神经引起脑神经麻痹(第Ⅲ、Ⅳ或Ⅵ),但行脑血管造影、CT检查未见上述水肿压迫影像。因此无法证实上述学说。临床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支持血管性紊乱学说。
临床表现
1.分类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分真性和症状性偏头痛2种: (1)真性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有典型的单侧悸痛或跳动性头痛,发作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偏头痛发作前或发作中出现眼肌麻痹,眼肌麻痹常为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及展神经麻痹少见。血管造影及CT扫描正常,故可排除海绵窦动脉瘤及其他器质性疾病。 (2)症状性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指海绵窦内有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动脉瘤引起的偏头痛。 2.临床特征 (1)偏头痛:出现于眼肌麻痹之前,头痛的部位多在单侧额顶部、额颞部或额眶部。头痛的性质为阵发性搏动性痛或跳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2)眼肌麻痹:偏头痛过后随...[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糖等各种实验室检查多为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头颅CT、MRI及颈动脉造影多无异常发现。
诊断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临床上不多见,依据偏头痛、眼肌麻痹、反复发作及临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一般都能治愈,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3类:首选血管扩张剂,如曲克芦丁、复方丹参、654-2、氟桂利嗪等;其次应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皮质类固醇对减轻炎性水肿有利。如合并鼻旁窦炎应用抗生素作为辅助治疗以减少皮质类固醇所引起的并发症。对精神紧张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镇静剂。 经上述治疗措施,头痛一般在1周内消失,眼肌麻痹多在2周~2个月逐渐恢复,复发次数多者,可连续治疗半年。因此,治疗观察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预后
预后良好。
预防
忌烟酒,并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