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膜结核病(tuberculosis of the conjunctiva)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结膜炎症,临床上比较少见。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易区分。
病因
结核杆菌革兰染色一般不易着色,抗酸染色呈红色。原发感染是指病人从未患过结核,结核杆菌通过病人的分泌物、尘埃或异物等途径直接进入结膜囊内而引起的结膜结核感染,好发于上睑板下沟,并多伴有耳前和颌下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继发感染系指病人身体其他部位已有结核病灶,病人经手或用具将结核杆菌带至结膜,或由邻近组织直接蔓延,也可经由血行播散至结膜,而导致结膜感染。继发感染一般不波及局部淋巴结。
发病机制
结核病在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受机体反应性、免疫状态以及治疗措施的影响。其病理形态变化比较复杂,取决于受染的结核杆菌的数量、毒力能否抵抗巨噬细胞的杀灭作用,取决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与病理性免疫反应间的平衡及宿主的各种遗传因素决定的。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渗出型病变、增生性病变和干酪样坏死。3种基本病理改变可以互相转化,交错存在,而以某一种病变为主,尚可有非特异性炎症病变的出现。
临床表现
患眼可有眼睑肿胀,脓性分泌物,常无疼痛,因此患者经常不能及时就诊。根据病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不同,病变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溃疡型 多发生于睑结膜,也有时发生在球结膜,表现为单个或几个散在的粟粒形溃疡,溃疡表面为增生的肉芽组织,溃疡为慢性过程,经久不愈,可逐渐向四周扩展,严重者可累及角膜、巩膜,甚至侵犯眼睑全层。从溃疡底部的刮片中可找到结核杆菌。 2.结节型 结膜下出现灰黄色小结节,逐渐增大,呈颗粒状隆起,表面无破溃,周围有滤泡或肉芽组织环绕,病程进展缓慢,最终发展成为菜花状,其中心有坏死区。 3.乳头增生型 多发生于穹隆部结膜,也可见于睑结膜,...[详细]
并发症
肺结核、肾结核、骨结核以及内脏器官的寒性脓肿等。
实验室检查
1.取结膜刮片结合结核杆菌的特殊染色,可以确定病原菌。 2.病理学检查 可以发现组织内的3种典型的结核性病理学改变。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感染灶。
诊断
根据典型结膜病变,结合病史,取结膜刮片或活组织切片检查,结合结核杆菌的特殊染色及病理学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
首先对患者应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若单眼发病,应戴透明眼罩避免感染健眼。治疗要局部和全身治疗并重。 1.全身抗结核治疗 可给予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2.局部治疗 可用50~100mg链霉素结膜下注射,局部滴用1%链霉素,0.1%利福平及0.3%氧氟沙星滴眼液。
预后
病程迁延不愈。
预防
应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性几个方面入手,并及时接种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