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猪囊尾蚴俗称囊虫(bladder worm),是链状带绦虫即猪肉绦虫(teania solium)的幼虫。虫体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8mm,其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由外部的皮层和内部的间质层组成。间质层有一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当受胆汁刺激后可以翻出。囊尾蚴可以侵犯人体多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病变。侵犯眼部时,眼内多于眼眶,眼内见于玻璃体内,眼眶见于眼外肌内。囊尾蚴寄生会造成严重的眼组织及视功能损害。猪囊尾蚴是猪绦虫的幼虫期,寄生于人体可引起猪囊尾蚴病,即囊虫病。猪囊尾蚴寄生于眼部则引起眼猪囊尾蚴病。如寄生于眼睑,则可扪及一无痛性不红肿的包块。寄生于结膜时,结膜充血水肿且有...[详细]
病因
猪或野猪等动物是链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也可以是中间宿主。人体猪囊尾蚴病是由于吞食了混有猪绦虫卵或节片的食物被感染所致。当虫卵或节片被吞食后,卵在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然后利用其小钩和分泌物,侵入小肠壁,随血及淋巴液循环向身体各个部位播散,寄生于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在寄生部位,虫体逐渐长大,体中细胞溶解形成充满液体的空腔,约10周左右发育为成虫囊尾蚴。此时人成为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患猪囊尾蚴病,不过它不能再发育成绦虫,无流行传播意义。当人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经消化液作用,其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颈节逐渐分裂形成连串的体节,约经2~3个月后发育成为...[详细]
发病机制
眼部囊尾蚴病与全身感染一样,经肠壁侵入的六钩蚴可随血流经颈内动脉进入眼动脉,分布到眼动脉所支配的所有组织,尤其是睫状后短动脉,被污染的机会最多。睫状后短动脉分支多、血流量大、流速相对滞缓,六钩蚴容易由此进入脉络膜至视网膜下,或穿过视网膜进入玻璃体,发育成为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囊尾蚴。也有少部分通过中央动脉进入视网膜,寄生于视网膜前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与内界膜之间,也可以游入玻璃体中成为玻璃体囊尾蚴。眼部其他组织包括眼睑、结膜、眶内组织等同样可由相应的血管系统受到感染而发病。猪囊尾蚴寄生在眼内可以引起眼组织机械性的损伤,也可由异体抗原引起葡萄膜视网膜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另外由于虫体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详细]
临床表现
囊尾蚴感染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眼内囊尾蚴在早期幼虫很小时,或者虫体位于眼底周边部,此时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当虫体生长增大时,会导致渐进性无痛性的视力减退。但寄生在眼底后极部的囊尾蚴,尤其是位于黄斑部者,常极早出现症状,病人主诉眼前可有逐渐增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暗影,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寄生在视网膜下或局部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视盘部位的囊尾蚴常引起象限性视野缺损。一般情况下,虫体因有囊膜包裹,患者可以耐受,一旦幼虫死亡,包囊内释放出的毒性产物会引起严重的葡萄膜及眼内炎症反应,睫状体充血并有疼痛感,视力极度下降甚至失明。玻璃体囊尾蚴由于虫体蠕动范围大...[详细]
并发症
眼内炎症可导致玻璃体混浊、增生性粘连牵引、继发视网膜脱离、还可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以及视神经萎缩等,最终可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全身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但对眼部并无特异性。对合并患有肠绦虫病者可在粪便中查到虫卵或节片。一般血象检查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可加快以外,其他多都正常。免疫学检测可以辅助囊尾蚴的诊断,目前常用的比较灵敏的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实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IH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IHA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也较高,阳性率达到85%,效价≥1∶64,即可以确定诊断。ELISA法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和IHA相同,其阳性平均效价要高于IHA。对眼内囊尾蚴病,如果血检免疫学...[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对视网膜下囊尾蚴,荧光造影早期囊体处呈遮蔽性弱荧光,囊体前的视网膜血管荧光充盈仍然正常可见。后期囊尾蚴寄生处及其周围可出现荧光素渗漏,囊体表面可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荧光表现,也有的不出现荧光着染。在虫体近处及原虫体所在部位,常会看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早期此处为弱荧光,后期荧光染色,或者出现透见荧光或染色相间的征象,反映了虫体的移位特征。 2.声像学检查 B型超声为实时成像,对眼部囊尾蚴的形态大小、位置关系以及生存状况均有很好的显示,尤其是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的虫体蠕动波,在临床不能看到或不明显者,而B超的发现率可达68%。典型的眼内囊尾蚴可探及在纤细光...[详细]
诊断
根据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眼底检查结果,依据囊尾蚴的特殊形态及蠕动现象即可诊断。但在玻璃体混浊或有严重葡萄膜炎反应时,对眼底无法窥视者,或因虫体周围水肿渗出较多,遮盖虫体,不能观察到蠕动,尤其是虫体死亡难以确定者,则需要作特殊检查以协助诊断。
治疗
眼内囊尾蚴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取出囊体,对合并有肠绦虫及全身囊尾蚴者,同时给予内科药物驱虫治疗。 1.手术治疗 过去眼内囊尾蚴取出沿用的方法是经巩膜定位后局部冷凝、热凝或光凝,切开巩膜脉络膜夹取或吸引取出虫体。此法由于定位的准确度不高,且虫体会自行游走常给手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无论囊体在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取出的成功率都不高,反而还会造成严重的组织创伤。20世纪80年代玻璃体手术开展以后,运用玻璃体手术既可以完整地取出囊体,减少因囊尾蚴破裂所导致的特异性蛋白反应,又可以切除病变的玻璃体,恢复屈光间质的透明,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闭合式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适用于玻璃体、视网膜内及...[详细]
预后
取决于囊尾蚴在眼内的寄生部位,存活时间及手术能否顺利取出。对寄生于眼底周边的囊尾蚴若能尽早取出一般预后良好,治愈后一般能保存较好的视功能。若寄生于黄斑部者即使手术取出也将严重影响视功能。囊尾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3~5年,在眼内也可存活1.5~2年,存活的时间越长对眼的损害就越大。眼内囊尾蚴一旦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可产生强烈刺激,造成严重的葡萄膜反应。因此对死亡的囊体也应尽力取出,终止毒性反应。
预防
勿吞食含有混有猪绦虫卵或节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