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都是一种先天性囊肿,两种囊肿在病理学结构上稍有区别,但临床上基本是一种疾病,组织来源、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基本相同。可能是胚胎时期表面上皮的残余物被夹在骨缝中,病变不断脱落形成囊肿。囊肿在镜下由薄的角化鳞状上皮衬里及典型的脱落角质填充于囊腔内,囊壁没有附件结构,囊肿内含大量胆固醇,又称胆脂瘤;囊壁为复层扁平上皮,外绕以纤维结缔组织。而皮样囊肿囊壁除含鳞状上皮外,尚有真皮、不等量的皮下组织和皮肤附件,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少数囊肿内完全被液状脂肪所充满,而名真性表皮样瘤或油脂囊肿(oil cyst)。
病因
皮样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表面外胚层植入而形成。
发病机制
胚胎时期表面上皮与硬脑膜接触,随着胎儿发育,二者之间形成颅骨,将上皮与脑膜分隔。如二者之间粘连,在颅骨形成过程中,小块上皮黏着于硬脑膜或骨膜,深埋于眶内或眶缘,出生后异位上皮继续增长便形成囊肿。眶内囊肿通过骨缝与脑膜粘连或伸向颅内、颞窝。在胎生期,由于羊膜带的压迫使上皮植入体内,也是形成皮样囊肿的原因之一,囊肿与脑膜之间可无任何联系。
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虽起源于胚胎时期,除位于眶缘的囊肿在幼儿期可发现肿物之外,由于病情发展缓慢,甚至有静止期,位于眶缘之后的囊肿,尤其是眶深部皮样囊肿往往至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症状,老年发病者也可见到。 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物的原发位置。位于眶缘的皮样囊肿多发生于眶缘外上侧,其次是眶上缘和内上缘,有时也可发生于眼眶外上的颞窝上部。发生于眶缘者幼儿时期即可被发现,眶缘局部隆起,皮肤色泽无改变(图1),可扪及半圆形或圆形肿物,边界清楚,略有弹性,无压痛,可推动,与皮肤无粘连。视力、眼球位置及眼球运动无改变,肿物较大者可影响上睑形状,或压迫眼球引起屈光不正。位于眶缘以外者,多在颞肌起点前部、颞肌与骨壁之...[详细]
并发症
激发感染可导致眶蜂窝织炎及眶内脓肿等。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大体标本皮样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哑铃状,并有光滑的囊壁,切开病变时可见围绕囊腔有一薄壁。它含有油样恶臭的皮脂腺物质和无数毛发。显微镜下典型的皮样囊肿是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囊肿由角化复层扁平上皮衬里。在某些情况下,囊肿由立方形上皮(含高脚杯细胞)衬里。这种囊肿被认为由结膜上皮分化而来。皮样囊肿的两个主要特征是皮样附属物(图9),例如囊壁和囊腔内毛发和皮脂腺的存在。 大约38%眼眶皮样囊肿显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表现,常有围绕毛发的一种异物巨细胞反应。若囊肿因外伤曾有破裂或先前曾有手术切除不完全,这种炎症特别有可能发生。...[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较大的眼眶皮样囊肿在标准克氏位(20°后前位)和瓦氏位(45°后前位)均可显示。眶缘肿物位于骨骼表面,长期压迫骨骼可形成凹陷,X线可见圆形低密度区。眶深部皮样囊肿多位于骨膜之外,压迫骨壁形成骨凹陷或孔洞;另一方面,囊肿刺激骨膜增生,X线可显示在低密度区周围有一硬化环(图10),多位于眼眶外上象限,这是皮样囊肿比较典型的X线图像。这种硬化环在伴有骨质缺失的其他眼眶疾病如机化性血肿、Langerhans组织细胞病及浆细胞骨髓瘤是不存在的。有些慢性黏液囊肿也可表现出眶缘硬化,但其程度比皮样囊肿轻,更明显的是筛骨纸板缺失。 2.超声波检查 由于皮样囊肿含有不同的囊内容,...[详细]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眶缘的浅表的皮样囊肿可以做出诊断,而眶深部的囊肿可以根据典型的影像学检查而做出诊断。皮样或表皮样囊肿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儿童也可发生。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单侧眼球突出,病变主要位于眼眶外上方或外侧。CT显示病变内有负值区和骨吸收或破坏;但有部分囊肿内容物为均质高密度,并无负值区时诊断较困难。
治疗
皮样囊肿增长缓慢,如无明显炎症现象,无功能及美容障碍,允许一定时期的观察。皮样囊肿在增长时期可能恶化,仍以及时治疗为宜。目前可供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原则是囊壁及囊内容完全摘除,保留眼眶正常结构和功能。由于肿物所在位置不一,手术进路也有不同。 位于眶缘的皮样囊肿,局部皮肤切开,肿物容易完整取出。位于肌肉圆锥外间隙者,虽有纤维条索与骨缝联系,前路开眶也可完整取出。长期存在的肿物,由于囊内液渗出,引起炎症反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与提上睑肌粘连,应仔细分离,以免损伤肌肉或残留上皮组织引起复发。肿物位于肌锥内者,因被脂肪围绕,少有粘连,利用外侧进路取出肿物。手术切除比较困难的是位于...[详细]
预后
手术切除后预后情况良好,部分病例可以复发。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