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具较低传染性的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及外周神经,严重者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该病流行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麻风除侵及皮肤及外周神经引起麻风结节病变外,还可侵犯体内各脏器及组织,眼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25%的病人可以引起麻风性角膜炎(leprotic keratitis),患者不仅失去触摸的感觉,还丧失视力,是一个不可逆的双重悲剧,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在20世纪末全球消灭麻风的宏伟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但至今麻风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中国麻风协会最近统计我国剩下病例已不足7万。...[详细]
病因
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麻风病的病原菌,其形态、染色与结核杆菌相似。是一种典型的胞内菌,病人渗出物标本中可见有大量麻风杆菌存在的细胞,称为麻风细胞。
发病机制
1.原发性角膜病变 麻风分枝杆菌直接通过上皮或角膜血管侵入角膜,局部繁殖发病或通过抗原-抗体变态反应而发病,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炎。 2.继发性角膜病变 麻风分枝杆菌通过血液感染眼和面部,造成面神经的颞颧支和三叉神经的表面支受损,使眼睑位置异常,正常瞬目反应消失,导致暴露性角膜炎、麻痹性角膜炎及干眼症发生。
临床表现
1.眼部病变 主要侵犯眼前部,眼后部的结构很少发生病变。表现为秃眉、秃睫毛、倒睫、兔眼、角膜炎、上巩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葡萄膜炎。 2.角膜病变 (1)念珠状角膜神经病变:是早期重要的与神经有关的角膜病变,神经有局限性肿胀,呈念珠状(beading)。病变的神经中有成堆的麻风细胞及少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该病变可自行消退,也可因钙化而持续存在数年之久。 (2)浅层点状角膜炎:是麻风病发病头10年中最常见的一种角膜病变。自觉症状轻微,开始时病变常出现在颞上象限的近角膜缘处,上皮下基质内有小而分散的灰白色点状混浊。因病变细微,常被漏诊。随病情发展,...[详细]
并发症
角膜变性、硬性角膜以及典型的皮损伴神经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
皮肤刮片可以找到抗酸菌。
其他辅助检查
病理学检查发现特征性的上皮样细胞、郎汉斯细胞肉芽肿,或麻风细胞,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诊断
麻风患者出现典型皮损伴神经症状时,结合明确的发病史,诊断较为容易。当早期症状不典型和较轻时,常易误诊或漏诊。麻风诊断的主要根据有: 1.特殊的临床皮疹、外周神经肿大及感觉障碍表现。 2.皮肤刮片查找抗酸菌。 3.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4.确切的麻风接触史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诊断要求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才能确诊,而以皮肤中查见麻风杆菌为最可靠的依据。 在收集病史时,患者可能因畏惧心理而隐瞒病情。医生应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重点了解其症状发生经过及家庭传染接触史。检查身体时应着重注意具有诊断价值的局部感觉障碍...[详细]
治疗
1.全身抗麻风药物治疗 口服氨苯砜(DDS)100mg,4次/d,氯法齐明(氯苯吩嗪)100mg,2次/d,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角膜浸润消退。 2.局部滴糖皮质激素或抗菌药眼水。 3.有结节者或行单纯切除术,或联合角膜上皮成形术或自体角膜缘移植术。 4.晚期患者,视角膜病灶范围大小、深浅可选用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预后
早期诊断和强有力的联合化疗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麻风病的预后。
预防
尚无成熟的麻风疫苗,有效的预防手段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