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是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新的感染性角膜病,首先发现于1973年,近年来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研究。 导致眼部感染的阿米巴原虫主要有棘阿米巴科(family acanthamoebidae)的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和双鞭毛阿米巴科(family dimastigamoeba)的耐格里属(Naegleria spp),它们又统归为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其中以棘阿米巴属致病...[详细]
病因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为单细胞结构的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淡水、咸水、泥土、空气中的灰尘、污物、腐败植物及人畜粪便中。在浴盆、空气过滤器、水冷却塔、角膜接触镜、镜盒护理液中也曾分离出阿米巴。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不仅可以在自然界自生生活,而且可在温血宿主体内发育增殖,故又称为两栖型生物,属兼性寄生虫。 1.棘阿米巴属 多见于受粪便污染的土壤或水源中,有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是棘阿米巴的活动与感染形式,为长椭圆形,直径为15~45μm(图3,4)。在适宜环境下表面伸出许多棘状突起,称为棘状伪足。棘阿米巴通常依靠细菌等微生物为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周期平均约为10h(6...[详细]
发病机制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原虫可不需要寄生在宿主体内,在自然界即可存活,它以细菌、真菌及其他原虫为食物,约有25%的滋养体内携带有细菌。在正常人的咽喉部、肠道也曾分离出棘阿米巴。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原虫造成的人类感染,为偶然接触感染或机会性感染。 阿米巴原虫首先与角膜上皮细胞膜的脂多糖结合,黏附在角膜上皮表面,之后释放活性酶类如神经氨酸酶,使角膜上皮细胞变薄,并且发生坏死,造成上皮屏障的破坏,原虫继而侵入角膜基质。最近研究发现,阿米巴原虫可以通过3种方式损伤角膜上皮细胞: 1.胞吞作用 类似吞噬细胞,直接吞噬部分细胞膜成分。 2.自发性胞泌作用 在没有激活过程...[详细]
临床表现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多为年轻的健康人,男女比例均等,多数有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或眼外伤史。绝大多数为单眼受累,个别患者也可双眼发病,起病一般比较缓慢。炎症早期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的不规则,上皮粗糙或反复上皮糜烂,有时可表现为假树枝状改变(图7,8)。患者常有明显的眼痛,其程度往往超出体征,形成“症状与体征分离”的现象。 随着病情发展,炎症逐渐侵及基质层,形成角膜前基质层的斑状、半环状或环状浸润(图9,10)。有些病变类似于盘状角膜炎的改变,部分患者可有放射状角膜神经炎。 如未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角膜浸润很快发展成角膜溃疡、基质脓肿,并有卫星灶形成和前房...[详细]
并发症
部分严重的病例可发生难治性青光眼。眼后节极少受累,但视盘水肿、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离、脉络膜炎症及黄斑部瘢痕形成可见,甚至对侧眼的视网膜脉络膜炎均偶有报道。
实验室检查
1.10%KOH湿封片检查 取病灶区角膜刮片组织、棘阿米巴原虫的培养物或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涂于或铺于载玻片上,加1滴10%KOH溶液,普通显微镜下清晰显示该原虫的双层壁包囊形态。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Hemacolor染色、三重染色、Calcoflour white等其他染色方法检查。 2.棘阿米巴原虫培养 将角膜刮片组织放入2%无营养琼脂表面滴1滴活的或死的大肠埃希杆菌肉汤于接种物表面,放35℃温箱内培养,一般于3~7天可繁殖出大量的棘阿米巴原虫。通过倒置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棘阿米巴原虫的滋养体和包囊,以及棘阿米巴原虫在温蒸馏水中形成棘突的状态。...[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病理切片染色检查 材料取自环钻钻取的角膜病变组织和手术切除的角膜病变组织,经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然后再经苏木精-伊红(HE)或过碘酸-Schiff(PAS)染色。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染色可清晰的显示角膜内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通过病理检查还可验证刮片或原虫培养的结果。根据需要和条件也可对病理切片经吉姆萨、瑞氏、三重和Calcoflour white等染色方法进行诊断。 2.共焦显微镜直接检查 上述检查方法均属创伤性诊断技术。为了获取组织,需在病灶部位采取,造成角膜一定的损伤。最近推出的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可直接对AK患者进行观察,是一种无创...[详细]
诊断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进行棘阿米巴原虫培养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
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类: (1)阳离子防腐剂:体外试验表明阳离子防腐剂有很强的杀灭棘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干扰了膜的功能。临床上无论是作为首选用药,还是在其他药物治疗失败的情况下,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常用的是0.02%的氯已定(chlorhexidine)和0.02%的聚六甲基双胍(polyhexamethyl biguanide PHMB),对角膜上皮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2)芳香族双脒:芳香族双脒(Aromatic diamidines)类药物可以抑制棘阿米巴DNA的合成,对滋养体和包囊均有效。这类药物是应用最早的、能有效控制阿...[详细]
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
针对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应加强对隐形眼镜配戴者镜片护理知识的教育,应严格避免睡眠时配戴隐形眼镜,严格避免用自来水或自备液体清洗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