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角膜病科
- 别名: cornea guttata 滴状角膜 角膜滴状变性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
概述
Fuchs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又叫滴状角膜(cornea guttata),是一种常见现象,随年龄其发生率显著增加。许多滴状角膜患者,角膜其他方面表现正常且不影响视力。少数患者发生角膜基质和上皮水肿,可引起视力显著减退。Fuchs于1910年首先描述这一临床现象,随后认识到它与原发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有关,角膜上皮和基质的改变为继发的。 原发性角膜点状混浊有3种临床类型:第1种,角膜后方散在数个变性点,为内皮正常老年性改变的一部分;第2种,变性数目增多,常伴有内皮色素斑点,融合成片,简单地称为“内皮营养不良”;第3种,变性数目不断增...[详细]
病因
本病有一定的遗传性,遗传方式尚不十分清楚,有些病例已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不明,可能是多方面的,一些尚未被认识到的因素干扰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了内皮泵功能的失代偿。 本病除散发病例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001年,Biswas等对一家系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1p34.3-p32内的、Ⅷ型胶原Alpha2(COL8A2)基因发生了Q455K错义突变。这可能使Ⅷ型胶原对角膜内皮细胞的终末分化作用受到了干扰,扰乱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使其产生异常的基底膜与纤维胶原产物——滴状赘疣。滴状赘疣进一步使角膜内皮细胞受到损伤,终于引起角膜泵功能和...[详细]
发病机制
虽然Fuchs内皮营养不良中内皮的根本异常尚不清楚,但临床所见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 胶原组织产生增加 多在后弹力层后方及上皮下。正如许多其他角膜疾病,Fuchs营养不良的不正常内皮细胞产生多余的胶原,包括有稀疏胶原的异常,基底膜及多层较疏松的原纤维胶原。上皮下结缔组织来自从角膜缘或基质迁徙来的成纤维细胞,但其中一部分亦可能来自上皮。 2.内皮屏障作用及泵功能降低 在内皮退行性变而遭破坏的同时可以出现。细胞顶端间隙的连接破坏,使房水穿过内皮屏障进入基质及上皮。由于病变内皮不能将这些液体泵出,而上皮屏障又阻止其从角膜前面排出,致使角膜发生水肿。病变晚期,由于上...[详细]
临床表现
1.临床改变 (1)角膜改变:Fuchs内皮营养不良具有角膜中央后部典型碎银状外貌,通常称为“cornea guttata”。临床病程通常10~20年,可分3期。在第1期中,患者无症状,角膜后面中央部有分布不规则的点状赘生物及尘埃状色素小点。其后,后弹力层可呈灰色并加厚。第2期,角膜基质及上皮发生水肿,患者视物不清,并有耀眼感。基质水肿起初出现于后弹力层前方及紧靠前弹力层处,之后全部基质逐渐呈毛玻璃状,且在肿胀中出现含液体的裂隙,使后弹力层形成皱褶。上皮水肿起初使角膜表面呈猪皮状或似洒满小水滴,后逐渐形成大卵圆形或弯曲的上皮下大泡,破裂时引起发作性疼痛。由于基质变混及不规则散光,视力...[详细]
并发症
角膜变性、失代偿及青光眼等。
实验室检查
遗传学检查可确定遗传方式。
其他辅助检查
1.虹膜角膜角镜检查 可以了解小梁网受累情况。 2.角膜内皮镜面反射显微镜检查 可以了解后弹力层及角膜内皮病变情况。 3.病理学检查 可见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变薄,Descemet膜增厚且有滴状赘疣位于其后,此赘疣可突向前房,亦可埋于Descemet膜后部。实质层水肿,板层间隙加宽,胶原排列紊乱,角膜细胞增多。Bowman层基本完整,部分区域有局灶性断裂,断裂处有结缔组织侵入,并可伸展至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细胞水肿,细胞间隙扩大,上皮基底膜与Bowman层间有一结缔组织层。新生胶原组织的灶性增厚形成散在的赘生物或疣,即角膜变性点,其表现形式有4种:①单纯的疣突入...[详细]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角膜的特征性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但应注意鉴别。
治疗
第1期无需治疗。有角膜点状变性而无角膜水肿的患者无症状。轻度角膜水肿能造成视力模糊且不适,特别在清晨时明显。这是由于夜间泪液蒸发减少,致使泪液变稀,则借助于渗透压自角膜吸出的液体减少。睡前用高渗软膏如5%氯化钠可增加泪液渗透压,使角膜上皮脱水,能减轻清晨症状。日间应用5%氯化钠眼药水也同样能减轻上皮水肿。辅以局部消炎抗感染药物,配戴薄而含水量高的软性接触镜,可使不规则散光平复,并减轻因上皮大泡破溃引起的疼痛。 尽管Fuchs内皮营养不良患者通常无青光眼存在,但是应用药物治疗降低正常眼压,可以有效的帮助减轻角膜水肿。当青光眼存在时,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类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详细]
预后
欧洲国家统计显示,在全部角膜移植手术中,约10%系Fuchs营养不良,术后约80%移植片2年内保持清亮,但移植片长期存活率低。即使手术时机选择适当,移植片亦仅能在有限期间内保持清亮。有人报告12例年龄50~61岁患者中全部移植片于术后1~9年变混浊,而在同一期间内手术的6例圆锥角膜患者,其移植片于手术后11~15年仍保持清亮。晚期患者出现有疼痛的角膜大泡,不宜行角膜移植或配戴软接触镜时,常做结膜瓣遮盖、角膜层间囊膜镶嵌术及板层角膜层间灼烙术,以减轻症状。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