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可引起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巩膜外层炎是由于活动性HSV感染时病毒直接侵犯引起;巩膜炎是由活动性HSV感染时病毒直接侵犯或首次病毒感染后数天由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
病因
HSV无处不在,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描述它与人类感染有关。1968年才明确了HSV-1和HSV-2之间生物学特性和抗原的区别。Nahimas等提出HSV-1与非生殖系统感染、HSV-2与生殖系统感染有关。病毒主体为25面体对称式排列,病毒核心为双链DNA,分子量为100×106Da,编码至少70种多肽,直径100~110nm的DNA核心被衣壳蛋白包裹,保护病毒核酸不被核酸酶破坏。紧靠衣壳的是被膜,由不定型物质组成,包裹外壳和被膜的是一疏松的双层脂质膜,含有多聚氨基酸、脂质及糖蛋白。糖蛋白决定病毒的区分特性,并提供宿主产生应答的独特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病毒核心和衣壳蛋白在感染中...[详细]
发病机制
首次HSV由易感个体的直接接触感染,病毒感染边缘末梢器官如皮肤和黏膜,极大多数无症状或呈隐性感染,并传递至局部的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角膜基质细胞中(Ⅰ型)以及骶尾神经节(Ⅱ型),成为终生病毒携带者。潜伏的病毒能在任何时候被各种刺激激活(如发热、外伤、精神压力、紫外线照射、月经、肠胃功能失调、手术及药物等),并进入复制循环,病毒经神经网到达边缘末梢器官,导致HSV复发。免疫抑制的个体如白血病、恶性肿瘤或器官移植患者,HSV复发多见,且较严重。 临床表现和复发频率与首次感染的病毒类型(病毒组基因)有关,只有在极度的情况下(白血病、恶性肿瘤)才能致病。另一些病人体内存在更具毒性的病毒...[详细]
临床表现
首次HSV感染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眼睑疱疹样皮肤异常,溃疡性眼睑炎,大约2/3的患者出现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小部分患者发生基质性角膜炎或前葡萄膜炎。 复发HSV感染特征性表现为角膜炎包括上皮性角膜炎(树枝状、地图状、中间疱疹性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坏死性、间质性或盘状角膜炎、免疫环和角膜缘脉管炎)和内皮炎。树枝状或地图状角膜炎由病毒直接侵犯引起;坏死性基质性角膜炎可由病毒直接侵犯和免疫复合物过敏性反应引起;间质性基质性角膜炎、免疫环、边缘脉管炎和边缘溃疡性角膜炎由免疫复合物过敏性反应引起;盘状角膜炎为迟发性免疫反应所致;内皮炎可能由病毒直接侵犯或免疫反应所致;...[详细]
并发症
复发性HSV感染可出现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炎,巩膜或巩膜外层炎少见。
实验室检查
角膜上皮刮片行姬姆萨染色、Papanicolaou染色,可显示嗜酸粒细胞、细胞气球样变、多核巨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HSV感染的特征,但不能区分HSV和VZV。有滤泡性结膜炎、树枝状角膜炎者,通过对上方边缘结膜和皮肤小泡或皮肤、角膜、表层巩膜、巩膜活检组织进行荧光染色,可发现HSV-1。新鲜的树枝状、地图状角膜溃疡组织病毒分离后50%以上显示阳性。新的血清学方法可区分首次或复发HSV感染。因为只有首次感染显示HSV抗体滴度增加,急性期滴度则很低,4~6周后滴度明显增高。由于大部分成人有抗HSV抗体,呈无症状或亚临床状态。
其他辅助检查
结膜和巩膜活检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有伴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症及微小血管炎性病变。
诊断
HSS的临床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的特征,发病有一定的促发因素,容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而成立。HSV眼部感染的确诊需通过实验室分离出病毒,但比较困难。
治疗
活动性HSV感染(包括上皮性角膜炎、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可用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滴眼剂滴眼:碘苷(IDU)、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三氟胸苷(trifluridine,F3TdR)和阿昔洛韦(ACV),每天不少于9次,共14~21天,在临床上是有效的。IDU、Ara-A有效且可用于既往药物不敏感或不能耐受的病例。长期口服ACV(200mg,5次/d) 可减少病毒的侵犯从而减少上皮性角膜炎、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的复发。长期口服ACV治疗疱疹性基质性角膜炎、葡萄膜炎效果不确定。已证实长期口服ACV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减少HSV性巩膜炎或角膜炎的复发。 对免疫性HSV...[详细]
预后
药物治疗,预后乐观。
预防
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