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又称为Hansen病,主要累及皮肤、周围神经、黏膜和眼组织。在眼部可引起兔眼、巩膜炎、巩膜外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病因
麻风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细胞内的细菌,呈短小棒状,(0.21×3)μm~(0.5×8) μm大小。人是麻风杆菌的主要宿主,其他动物如犰狳、黑猩猩、猴子等也可被感染。
发病机制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可直接造成组织的损伤,还可通过免疫反应引起不同的组织损害。如果患者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免疫力,感染后仅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可出现结核样麻风,这些患者中不足10%有麻风杆菌抗原的抗体;如果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即引起弥漫型的麻风结节(瘤型麻风)。多数患者血清抗麻风杆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并且可出现冷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髓碱性蛋白抗体等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不但无保护作用,反而可能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参与疾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麻风杆菌感染后经过3个月~10年(通常为2~5年)的潜伏期才发病。虽然不同类型的麻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基本的病变为皮肤损害和周围神经病变,也可侵犯黏膜、淋巴结和眼组织,少数患者出现睾丸、卵巢、肝、脾、骨组织等病变。 (1)结核样型麻风:皮肤病变通常少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色素性斑疹或斑块,常出现皮肤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粗大。皮肤涂片难以找到麻风杆菌,但麻风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 (2)界限类偏结核型麻风:皮肤病变与结核型麻风相似,但数量较多,周围神经易于受累。皮肤涂片偶尔可查到麻风杆菌。 (3)中间界限类麻风:有多种皮肤病变,且数量较大,不易出...[详细]
并发症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患者的眼压通常降低,但在少数患者可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是一常见的并发症,除了与虹膜睫状体炎有关外,还可能与局部苯醌浓度升高有关。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血清抗麻风杆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对于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可测定冷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髓碱性蛋白抗体等自身抗体的水平,明确病变的程度。 麻风菌素试验可以测定人体对麻风杆菌有无免疫力,其晚期反应的强度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度成正比。
其他辅助检查
通过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发现癌型麻风病人的淋巴结明显肿大,副皮质缺乏淋巴细胞,而由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所浸润。细胞内含有大量麻风杆菌,生发中心的数目与面积均增加,其边缘由骨髓衍生性淋巴细胞包围。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索内有大量浆细胞。
诊断
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特征性皮肤病变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增粗、皮肤病变内有抗酸杆菌及组织病理学显示巨噬细胞内有成群的杆菌、麻风菌素皮肤试验结果等临床表现和检查。
治疗
氨苯砜和利福平是治疗麻风的有效药物,但易于发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以下联合用药方案:①对于少菌型麻风患者,给予氨苯砜和利福平口服半年,氨苯砜的剂量为每天100mg,自服;利福平的剂量为每月600mg,监督服药;②对于多菌型麻风患者,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法齐明3种药物联合治疗至少2年。剂量分别为:氨苯砜每天100mg,自服;利福平每月600mg,监督服药;氯苯齐明每天50mg,口服,300mg,每月监督服用1次。一些其他药物如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和甲红霉素等也可选用。 眼部病变如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等经过上述治疗方案治疗后常可消退。对于虹膜睫状体炎患者除给予前述治疗外,尚应给予...[详细]
预后
麻风患者的预后与所患类型及治疗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特别是给予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预后得到大大改善;延误诊断和贻误治疗时机可致终生的肢体残疾和畸形。虽然白内障是影响患者视力的主要原因,但在炎症控制后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
预防
从麻风病传播的诸环节给予有效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