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serpiginous choroidoretinitis)是一种少见的双侧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视网膜常继发受累。活动性病变特征性地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水平的不规则的灰白色或黄白色浸润病灶。此病较少见,有时表现与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MPPPE)颇为相似,故在此阐述作为鉴别诊断时的参考,因两者在治疗及预后上是大不相同的。此病在文献中尚有其他多种名称(表1),这些名称均强调了脉络膜炎或脉络膜病变为原发性改变。...[详细]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涉及到以下3种学说: 1.感染学说 多种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等在其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报道均是散在的,没有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2.炎症学说 炎症造成Bruch膜的破坏,并引起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 3.免疫性血管炎学说 一些因素造成视网膜或脉络膜隐蔽抗原的暴露,通过Ⅲ型、Ⅳ型(也有人认为可能还有Ⅱ型)过敏反应引起局部的免疫性血管炎,并造成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由此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炎症性疾病。最近有人发现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与炎症性肠道疾病相伴存在,此种现象或许说明它们有相似或相同的免疫学发病机...[详细]
临床表现
急性期1/3患者玻璃体内有炎性细胞。通常在视盘周围,可见灰白色地图状犬牙交错的病变。病变深在,侵及脉络膜内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由视盘周围向黄斑区甚至周边部慢性匐行性进展,边缘连续。多数病变起自视盘外围,但也可首先出现于黄斑部而称为“黄斑部匐行性脉络膜炎”,偶尔也有首先表现在黄斑以外的区域,甚至周边部视网膜。急性病变经历数月或数周后开始愈合,遗留瘢痕伴色素脱失、增生、色素上皮萎缩和纤维化。此病可复发,在已愈合的病灶边缘又出现新的炎性病变。但很少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虽然病变趋向于相互融合,但不相连的孤立病灶也相当常见。后极部多个孤立病变的出现,需和AMPPPE病鉴别。虽然两者都常是双眼患病,...[详细]
并发症
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并发症主要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发生率达10%~25%,极少数患者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可以自发消退,一些患者可伴有出血和渗出,少数患者于炎症的急性期可出现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随着病变的消退,视网膜脱离可完全恢复,极个别患者可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明确有无感染及感染的性质。
其他辅助检查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活动性病变于造影早期显示弱荧光,此可能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肿胀和(或)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随后出现病变边缘的强荧光,此可能是由周围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造成的;造影后期显示荧光染色,在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强荧光。 非活动性病变于造影早期显示弱荧光,此是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所致;随后在萎缩病灶的边缘处出现强荧光,此是由于来自邻近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荧光素弥散所致;后期出现纤维瘢痕和巩膜的染色。由于患者的陈旧性病灶和新鲜病灶往往同时存在,所以造影通常显示同时存在有新鲜病灶的荧光素渗漏和陈旧性病灶的荧光素染色。 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 ...[详细]
诊断
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视野和电生理检查对诊断可提供有用的资料。
治疗
1.药物治疗 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呈进行性进展,目前尚未发现对所有患者均有效的理想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环孢素、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有关糖皮质激素对此病的作用目前仍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此药对炎症的复发和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的效果,即使患者有黄斑中心凹的受累,也未能发现糖皮质激素有迅速的效果;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在疾病早期口服或后筋膜囊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患者的活动性病变似乎获得较快的消退,视力得以提高。糖皮质激素口服剂量一般为1.0mg/(kg·d),在疾病活动性得以控制后,逐渐减量,并用维持剂量15~20mg/d,治疗...[详细]
预后
伴有严重并发症患者视力预后不良。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