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正常情况下,除视盘周围、巩膜突、涡状静脉和睫状神经在赤道区穿过巩膜处脉络膜与巩膜有紧密连接外,其他大部分区域的脉络膜与巩膜间仅由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疏松相连,二者间存在一潜在的空隙,此即脉络膜上腔。该腔隙的压力等于或略小于眼压。如果这种压力关系遭到破坏,液体会积聚于脉络膜上腔称之为脉络膜脱离。由于睫状体和脉络膜在解剖上的延续性,脉络膜脱离常伴有睫状体的脱离。
病因
诱发脉络膜脱离的因素,以眼外伤最多。外伤可直接损伤脉络膜大血管、睫状动脉和涡状静脉等,都可引起脉络膜上腔出血。外伤如伴有大量脉络膜及视网膜出血,提示伤情严重,预后甚差。其次为内眼手术,其中又以抗青光眼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为多,术中、术后均可发生。高眼压状态下或晚期青光眼病人的眼外引流手术,术中或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甚至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视网膜脱离作巩膜手术时广泛、过度的冷凝、电凝;外加压或环扎过紧,或位置偏后;玻璃体手术时间过长,灌注压偏低,大面积的激光光凝均可引发术中或术后的脉络膜脱离。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因超声乳化的普及,手术切口小、时间短、术中眼压保持恒定,白内障术中或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详细]
发病机制
脉络膜组织血流占眼球血液总量的70%,是一高度血管化的组织,另一方面,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间隙,血管通透性高;血管非终末支,有广泛的交通支。由于这些因素,脉络膜上腔病变实际上是源于脉络膜血管的病变。从损伤过程看可大致分为3类: 1.直接损伤脉络膜血管 如严重眼外伤。 2.间接损伤脉络膜血管 常见原因有:①眼压突然下降:使脉络膜血管扩张,引发大量渗出或出血,如在多种眼内手术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中放液后所发生的。②脉络膜血液回流障碍:如巩膜手术中涡状静脉受压或先天性巩膜增厚,如真性小眼球。③炎症:各种创伤所致的眼内炎症因子介导的血管通透性改变。④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详细]
临床表现
眼内手术时如发生的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因出血突然且量大、可迫使眼内容,包括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葡萄膜甚至视网膜从开放的伤口脱出。出血当时由于眼压的突然增高或由于凝血块直接刺激了睫状神经,患者多伴有剧烈眼痛。紧急关闭手术切口出血停止后,大量脉络膜上腔的血液可渗至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或突破巩膜突附着点,进入前房,产生高眼压并可致角膜血染。前房或脉络膜上腔的血液液化后,可被房水静脉引流至巩膜表层,使巩膜黄染。如不作进一步的处理,眼内血液机化导致视网膜、睫状体脱离,最后眼球萎缩,这是最严重的后果。病情轻者,脉络膜脱离可逐步吸收而消失。一般脉络膜脱离的典型表现为眼底出现1个或数个表面光整、球形或分叶...[详细]
并发症
角膜血染、继发性青光眼以及增殖性玻璃体现网膜病变(PVR)等。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巩膜透照 可区别脉络膜上腔是渗出液或血液。 2.B超探查 在诊断脉络膜脱离上的作用尤其突出,它不但可明确定出脱离的部位,还可根据脉络膜上腔为低密度或高密度来区分是渗出性脱离或者出血性脱离。此外尚可显示有无眼内占位以及视网膜脱离等伴随情况。 3.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检查有助于鉴别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脱离。 4.ICG 可鉴别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出血与脉络膜脱离。 5.影像学检查 UBM、CT和MRI均有助于脉络膜脱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需注意鉴别的疾病有: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以及巩膜外加压产生的嵴样隆起。外伤后的...[详细]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和眼底所见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保守治疗 明确诊断并去除诱因后,多数无严重并发症的脉络膜脱离和脉络膜上腔血肿只需观察或药物治疗,如1%阿托品点眼,糖皮质激素局部滴眼、筋膜囊下注射或全身应用。数天或数周内脉络膜可复位,不留或少有并发症。实际上视网膜脱离行环扎手术后,大部分成功病例都会有周边脉络膜或睫状体的轻度环形脱离,数天后能自愈。 2.手术处理 有以下几种情况需手术干预来中断或逆转产生脉络膜脱离的过程。 (1)伤口漏:由外伤或内眼手术导致的伤口漏与低眼压,通常需修补伤口以恢复眼压。眼压升高后,通常脉络膜脱离可自愈。 (2)前房消失、房角关闭:日后可引发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处理方法是:经...[详细]
预后
与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及程度密切相关。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