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角膜病科 
  • 别名: 虹膜痣 pigmented nevus of iris
  • 症状: 视物变形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婴幼儿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虹膜色素痣(nevus of iris)是虹膜浅基质层内异常的色素细胞的聚集,临床上比较常见。虹膜痣属于一种错构瘤性病变,是由具有良性细胞学形态的黑色素细胞组成的肿瘤性团块。色素痣一般比较稳定,无明显生长倾向。偶可发生恶性变。原因不明,多为先天性。白种人比有色人种多见。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常伴有多个虹膜痣。

病因

原因不明,多为先天性。

发病机制

为良性细胞学形态的黑色素细胞组成的肿瘤性团块。

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下方虹膜,近瞳孔缘区域好发。临床上分为2种类型:局灶性虹膜痣和弥漫性虹膜痣。
1.局灶性虹膜痣 虹膜近瞳孔缘或中周部、周边部、偶见房角处。大小不一,边界清晰,轻度隆起,一般为棕黑或深黑色,色素变异较大,典型的虹膜痣无血管。绝大多数虹膜痣稳定不发展,极少数可影响邻近组织,近瞳孔缘虹膜痣可致瞳孔变形,瞳孔缘色素外翻,但并不表明虹膜痣恶变。
2.弥漫性虹膜痣 较扁平,常累及整个或部分虹膜。有些是虹膜痣综合征(Cogan-Reese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Cogan-Reese综合征与原发性虹膜萎缩,Chandler综合征同归于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单眼青光眼、角膜水肿、虹膜异色、虹膜基质粗糙外露、虹膜多发结节、瞳孔变形、瞳孔缘色素外翻、虹膜周边前粘连等。其病理机制为特发性角膜内皮增生伴有继发性虹膜病变。[收起]
一般无症状。下方虹膜,近瞳孔缘区域好发。临床上分为2种类型:局灶性虹膜痣和弥漫性虹膜痣。
1.局灶性虹膜痣 虹膜近瞳孔缘或中周部、周边部、偶见房角处。大小不一,边界清晰,轻度隆起,一般为棕黑或深黑色,色素变异较大,典型的虹膜痣无血管。绝大多数虹膜痣稳定不发展,极少数可影响邻近组织,近瞳孔缘虹膜痣可致瞳孔变形,瞳孔缘色素外翻,但并不表明虹膜痣恶变。
2.弥漫性虹膜痣 较扁平,常累及整个或部分虹膜。有些是虹膜痣综合征(Cogan-Reese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Cogan-Reese综合征与原发性虹膜萎缩,Chandler综合征同归于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详细]

并发症

有些虹膜色素痣可以伴发青光眼。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学表现:色素痣多位于虹膜浅基质层,可稍微向前房内隆起。大多数虹膜色素痣为分化良好的小梭形痣细胞组成,或掺杂少许小圆形痣细胞,细胞内含有不同数量的黑色素颗粒(图1)。此种形态的色素痣称为梭形细胞色素痣。少数虹膜色素痣体积较大,深黑色,其主要由大圆形黑色素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此类细胞组成的色素痣又称为黑色素细胞瘤或大细胞样痣。梭形痣细胞之间通常黏附比较紧密,不易脱落。但大圆形黑色素细胞之间黏附疏松,易发生自发性坏死、脱落或累及虹膜角膜角组织,导致继发性青光眼。
[收起]
组织病理学表现:色素痣多位于虹膜浅基质层,可稍微向前房内隆起。大多数虹膜色素痣为分化良好的小梭形痣细胞组成,或掺杂少许小圆形痣细胞,细胞内含有不同数量的黑色素颗粒(图1)。此种形态的色素痣称为梭形细胞色素痣。少数虹膜色素痣体积较大,深黑色,其主要由大圆形黑色素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此类细胞组成的色素痣又称为黑色素细胞瘤或大细胞样痣。梭形痣细胞之间通常黏附比较紧密,不易脱落。但大圆形黑色素细胞之间黏附疏松,易发生自发性坏死、脱落或累及虹膜角膜角组织,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有助于与虹膜黑色素瘤相鉴别。虹膜痣UBM表现为虹膜异常隆起,边界清晰但不规则。内反射均匀,部分病例表面呈“脐样”改变或称为“火山口”样改变。病变后界欠清晰,可有轻度的声衰减。(图2)

诊断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即可确定虹膜痣的诊断,比较容易。

治疗

虹膜痣很少恶性变,可定期观察,最好定期进行裂隙灯照相。一般不需治疗。弥漫性虹膜痣合并青光眼者需行手术治疗。局灶性虹膜痣明显增大者,可行虹膜节段性切除术。

预后

预后好,不影响视功能。少数弥漫性虹膜痣合并青光眼者视力预后不好。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