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一种可能由于发育异常引起的、由淋巴管构成的错构性肿瘤,因为眼眶不含具有内皮细胞衬里的淋巴管。 间歇性眼球突出可能是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肿瘤间质的血管破裂而致的自发性出血,都可引起眼球突出突然加重;如出血时间较长并进入淋巴管时形成陈旧血肿,临床称为“巧克力性囊肿”。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期间或之后的眼球突出加重是由于病变间质中存在的淋巴组织增生所致。 在组织病理学中肿瘤由扩张而充满淋巴液的管腔和具有单层内皮的管壁构成。病变呈囊状或蜂窝状。如同时混有静脉和淋巴管成分,病理上称为“脉管瘤”,远比血管瘤少见。
病因
与个体发育异常有关。
发病机制
此瘤可能是胚胎时淋巴管发生、发育异常而形成的错构瘤。Rootman将淋巴管瘤分类在与体循环无沟通的血管性病变中,并认为淋巴管性和联合静脉淋巴血管畸形在血流动力学上为单纯血管错构瘤,来自胚胎性静脉系统,部分或整体上具有不同的淋巴管。临床特征是根据病变的范围和位置。组织学上,这些病变最好理解为一个血管错构瘤组,有类似的基本成分和相对单独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透明的、充满浆液的血管管道,胶原基质网架,具有明显的复发和陈旧出血,淋巴细胞聚集,异常血管和无规则的平滑肌束。病变由淋巴管但有静脉成分,其中一些淋巴管发育成新生血管丛构成,其内为反复出血。病变越深,静脉成分越明显。在临床上它们有所不同,浅层淋巴...[详细]
临床表现
眼眶淋巴管瘤几乎均发生于婴幼儿,且多伴有眼睑和结膜侵犯。因进展缓慢,病程长,也有成年之后才就诊的患者。眼眶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球突出,眼睑肿大及结膜透明肿物。 淋巴管瘤多发生于眶上或内上部,眼球突出,且伴有向下移位,进展缓慢。眼球突出度多为轻度或中度,也有超过对侧12mm以上者。有时瘤内出血,引起突然的眼球突出或眼球突出度突然增加,甚至脱出于睑裂之外,而后可见眼睑或结膜下出血,眼球突出减轻。有的病例因反复出血,眼球突出呈现间歇性。但与体位无关,此点可与静脉曲张鉴别。淋巴管瘤引起的眼球突出虽然明显,但眶内压增高与之不相称,压迫眼球尚可回纳,同时眼球周围软组织向前隆起,说明眶内容,...[详细]
并发症
病变范围越广,越可能合并颅内病变。这些颅内静脉畸形是发育性静脉畸形。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淋巴管瘤是一种无包膜浸润性肿物,瘤体呈海绵状、蜂房状或囊状,内含澄清液体,偶见陈旧性血囊肿。在血管淋巴管瘤(又称脉管瘤)中既有紫红色较为成熟的静脉,又有含清亮液体的淋巴管。因淋巴管菲薄,手术分离时常发生破裂、皱缩。光镜下,可见管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由扩张而被单层扁平内皮细胞衬里的管道汇集而成。管内缺乏血细胞(图3)。根据管径大小,病理学家常分为毛细管状、海绵状和囊状淋巴管瘤(图4)。但在一个标本中往往含有多个成分,以一种为主。如囊状淋巴管瘤,可有多个大的薄壁囊腔,别处呈海绵状或毛细管状。管腔内淡薄红染,可能为含蛋白质的淋巴液。管腔间的基质为不等量的纤维组织,有时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 A超上显示病变内为明显异质性,为多个或单个高反射之间呈低反射或液平段。由于病变无明显包膜,在B超上病变形状不规则,界线不清楚。病变可局限也可弥漫增长。常显示为多腔性占位病变,间隔较多,很少有单腔性病变(图5,6)。如病变侵及眶内可显示自眼睑向眶内延伸的不规则占位病变,内回声不均。病变常包绕视神经。 2.CT 大多数病变位于眼球周围,肌锥外和肌锥内均多见。典型的淋巴管瘤在CT上呈现大小不等的条索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占位病变。冠状CT显示病变呈多数点状高密度占位病变,浸润性增长并包绕视神经和(或)眼外肌,并可充满眶内,引起严重眼球突出(图...[详细]
诊断
青少年时期眼球突出外下移位,内上方可扪及软性肿块,眼睑皮下或结膜下反复出血病史均提示淋巴管瘤的诊断。影像学上典型的表现为MRI所显示的泡沫状高信号形状,尤其是肿瘤内出血时的信号对诊断非常有帮助。
治疗
淋巴管瘤需根据病变位置、范围、正常重要功能结构侵犯情况和组织学类型来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局限眼球表面或穹隆部结膜下的囊性病变,如果外观不可接受,可以手术切除,相对容易,以手术切除为宜。弥漫性范围较大,甚至侵犯全结膜的非囊性淋巴管瘤可采取冷冻、激光(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照射。但常遗留瘢痕,且易复发。广泛的结膜下病变手术切除同样存在结膜粘连和复发问题。病变主要位于眼睑或侵及眼睑周围及眼眶浅层,因其增长缓慢,上睑尚未遮盖瞳孔区,不影响视力和眼眶发育,且上睑提肌功能尚正常者,可缓期治疗,待进入学龄期后再予以手术切除。手术切除量以不影响上睑提肌和不形成眼睑畸形为度。必要时与颌面外...[详细]
预后
手术摘除预后良好。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