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临床上以肝细胞肝癌最多见。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肝癌患者约占全世界的50%。其病死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3位。近年来,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检查,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作为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加之积极综合治疗,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以40~49岁最多,男女之比为2.5∶1。老年人为低发生率人群,最多发生在60多岁,平均55~62岁。
病因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根据多年研究,肝癌的发病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 1.病毒性肝炎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①肝癌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标志物高达90%以上;②肝癌高发区HBsAg阳性者发生肝癌机会比阴性者高6~50倍;③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我国肝癌病人中单纯整合型HBV-DNA占51.5%;④HBV的X基因可改变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基因表达与癌变可能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对致癌物质敏感,在多病因参与和多阶段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基因发生改变,即一群原癌基因...[详细]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4/5为肝细胞肝癌,1/5为胆管细胞癌,两者混合的肝癌罕见。 1.分型 (1)大体形态分型: ①块状型:最多见。癌块直径在5cm以上,大于10cm者称巨块,可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多为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边缘可有小的卫星灶。此类癌组织容易发生坏死,引起肝破裂。 ②结节型: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左右。结节多数在肝右叶,与四周组织的分界不如巨块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此型又可分为单结节、多结节和融合性结节3个亚型。 ③弥漫型:癌结节较小,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散布全肝,肉眼不易与肝硬化区别,...[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巨块或多结节肿块,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1)肝区疼痛:最常见,多呈持续性肿痛或钝痛。肝痛是由于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所引起。如病变侵犯膈,痛可牵涉右肩,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如肿瘤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时,可突然引起剧痛,从肝区开...[详细]
并发症
1.肝性脑病 常为肝癌终末期并发症,约1/3的患者因此死亡。 2.消化道出血 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肝癌常合并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者可因门脉高压而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可因胃肠黏膜糜烂、凝血机制障碍等而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发生率约10%,肝癌组织增大、坏死或液化可致自发性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破裂如局限于包膜下,可有局部剧烈疼痛,如包膜下出血迅速增多则形成压痛性块物,也可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大量出血导致休克和死亡,小破口出血则表现为血性腹水。 4.血性胸腹水 膈面肝癌可直接浸润或经血流或淋巴转移引起血...[详细]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肿瘤标记物是癌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根据其生化或免疫特性可以识别或诊断肿瘤。 1.甲胎蛋白(AFP) 是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和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AFP是胎儿时期肝脏合成的一种胚胎蛋白,由胎儿肝细胞、卵黄囊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核糖颗粒所合成。胚胎早期(约14周)即合成,20周达高峰,其后急剧下降,出生后1~2周消失或仅存微量<20μg/L,常规方法测不出。在成人,如果血清中出现高浓度的AFP,提示肝细胞性肝癌或生殖腺胚胎瘤,在儿童则提示肝母细胞瘤或肝细胞肝癌。少数胃、胰、胆管、结直肠癌AFP也可升高,但...[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显像 超声优点:①简便;②对人体无创伤;③可反复检查;④费用低廉;⑤对软组织脏器病变的灵敏度高。超声对局灶性病变的检查可列为首选,对肝细胞肝癌确诊率可达90%。肝细胞肝癌的超声特征可因肿物大小、生长速度快慢而有所不同。直径小于2cm的肿瘤常见低回声结节型,2~3cm者显示低回声与周围低回声频率相同,3~5cm者多为周围低回声,而5cm以上者多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生长缓慢的肝细胞肝癌,常显示低回声型;生长较快的肝细胞肝癌,多为周围低回声型;生长速度中等的则二者兼有。 肝细胞癌具以下特征:①声晕(Halo):具有清晰的肿瘤包膜,结节中心呈比较均匀高回声而邻近包膜部位...[详细]
诊断
1.实验性诊断 (1)肝癌标记物:血清肝癌标记物文献报道达几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是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我国肝癌患者中约60%~70P高于正常值。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AFP阴性患者的诊断。据报道,老年人肝癌患者的AFP阳性率较低。利用AFP检测,如AFP≥400ng/ml持续1个月或≥200ng/ml持续2个月,无活动性肝炎证据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作出肝癌的诊断。AFP是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此诊断可早于肝癌症状6~12个月。此外,尚...[详细]
治疗
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肝癌应尽量采取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可采用多模式的综合治疗。 1.外科治疗 (1)手术切除: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肿瘤越小,5年生存率越高。手术切除主要用于早期诊断的小肝癌。小肝癌一经诊断,应于2周内施行手术切除。 小肝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是手术切除治疗的关键。手术切除后,有相当多的病例可望治愈,这是其他治疗无法比拟的。 大肝癌的手术切除,一般采用肝叶切除,但就小肝癌而言,则宜采用最小限度的切除方式。后者能增加小肝癌的切除率与减少手术切除的死亡率。早期发现与诊断小肝癌切除后...[详细]
预后
目前临床上影响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对切除病例而言主要是:①是否早期发现的小肝癌,②肝癌的病理特征,③肝癌切除的根治性,④抗复发综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复发病灶再切除的可能性。对占绝对多数非手术切除病例,疗效依赖于是否适应目前的各种综合治疗,及其对治疗的敏感性,这直接影响其带瘤生存时间和二期切除可能。
预防
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①40岁以上HBsAg阳性;②有肝炎或肝硬化史;③肝癌家族史,>30岁者。对肝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追踪观察,可发现不少早期肝癌病人。亚临床期(或小肝癌)肝癌的发现途径有:①普通人群中进行AFP(或B超)普查;②高危人群的追踪,定期用AFP(或B超)检测;③病人偶有不适而检查发现;④进行其他检查或手术(如脾切除)偶尔发现。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饮水卫生,保存好粮食,预防霉变,保护水源,防止污染是目前应采取的措施。应用病毒性肝炎疫苗(乙型或丙型)预防肝炎,对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也起一定作用。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肿瘤学上被称之为“二级预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