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普外科 
  • 别名: 暂无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淋巴瘤 

概述

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初次胃部分切除术后5~10年以上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残胃癌。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残胃,亦属残胃癌的一类型,但临床发生残胃淋巴瘤极为罕见。

病因

病因学不明,推测可能与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类似,胃溃疡原病变附近结缔组织长期受刺激,淋巴组织增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术后残胃受反流胆汁的化学刺激及接触其他化学物质等,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力下降,诱发残胃淋巴组织发生恶变。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内镜检查发现残胃肿瘤所获得的活检组织,或切除的肿块,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以证实为残胃发生原发恶性淋巴瘤。肿瘤原于残胃黏膜下淋巴组织,可单发或多发。淋巴瘤大体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息肉型、溃疡型及浸润型。

临床表现

因为残胃癌的发生,起码于胃部分切除术后5~10年以上,在有限的残胃淋巴瘤的病例报道中,发病最短时间是胃大部切除术的9年之后,而大多数于20年或更长时间后才出现残端恶性淋巴瘤。所以残胃原发淋巴瘤在中年以上的良性胃部分切除术者发病的可能性大。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不适感、反酸、嗳气、进食梗阻感、腹痛进行性加剧等,但非特异性。晚期食欲不振,可反复腹泻、便血、消瘦、腹部有时可扪及肿块。钡餐造影多由于手术所致的胃正常形态变异和继发的黏膜病变掩盖了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肿瘤软组织块状影,为类圆形充盈缺损。但因幽门已被切除,钡剂迅速从残胃进入肠腔,以及胃切除后残胃位于肋弓下,限制了压迫技术的应用,常易被漏诊或误诊,应用X线双重对比造影,能较易发现病灶。早期黏膜面未受淋巴瘤细胞侵犯时,内镜活检或细胞学检查往往是阴性的,不应就此除外本病,镜下见残胃有多个结节状瘤时,病程已达晚期。[收起] 因为残胃癌的发生,起码于胃部分切除术后5~10年以上,在有限的残胃淋巴瘤的病例报道中,发病最短时间是胃大部切除术的9年之后,而大多数于20年或更长时间后才出现残端恶性淋巴瘤。所以残胃原发淋巴瘤在中年以上的良性胃部分切除术者发病的可能性大。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不适感、反酸、嗳气、进食梗阻感、腹痛进行性加剧等,但非特异性。晚期食欲不振,可反复腹泻、便血、消瘦、腹部有时可扪及肿块。钡餐造影多由于手术所致的胃正常形态变异和继发的黏膜病变掩盖了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肿瘤软组织块状影,为类圆形充盈缺损。但因幽门已被切除,钡剂迅速从残胃进入肠腔,以及胃切除后残胃位于肋弓下,限制了压迫技术的应用,常易被漏...[详细]

并发症

患者晚期可出现食欲不振、反复腹泻、便血而消瘦。

实验室检查

内镜活检的细胞学检查往往是阴性,但不能除外本病。

其他辅助检查

X线表现为典型黏膜下型肿瘤特点,在钡餐造影下为多个指尖大圆形充盈缺损,边界光滑、胃壁柔软、扩张良好,周围黏膜皱襞无破坏。

诊断

在残胃端发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要考虑残胃原发恶性淋巴瘤,必须有因良性疾病(病理证实)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10年以上的病史,并具有:无浅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手术时除见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无其他部位病灶;肝脾无病灶等特点。X线影像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因淋巴瘤原发于胃黏膜下的淋巴滤泡,可单发或多发,X线表现为典型黏膜下型肿瘤特点,在钡餐造影下为多个指尖大圆形充盈缺损,边界光滑、胃壁柔软、扩张良好,周围黏膜皱襞无破坏。但是,X线早期的确诊率不高,对残胃恶性淋巴瘤的早期发现,则主要依赖于内镜的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

残胃淋巴瘤的治疗,应是尽早争取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和病变范围,尽可能地切除肿瘤。肿块太大或晚期难以切除者,可行放疗或(和)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

预后

术后用COP方案及免疫综合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预防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