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妇科
- 别名: 外阴复发性持续性出血性肉瘤 外阴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 外阴卡波济肉瘤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以男性多见、在艾滋病病人中发病率高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外阴卡波西肉瘤是外阴生长缓慢伴有外阴瘙痒和烧灼感的肿块,有外阴疼痛和阴道排液、表面皮肤破溃并伴发下肢淋巴水肿等症状的恶性肿瘤。通常Kaposi肉瘤分为经典型或欧洲型Kaposi肉瘤、非洲型或地区性Kaposi肉瘤、免疫抑制剂诱发型和AIDS相关型和移植有关的Kaposi肉瘤。
病因
目前认为与外阴卡波西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为人类单纯疱疹病毒-8(又称KSHV)。从血清学及生物化学方面提示本病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因在艾滋病病人中发病率高,故支持病毒学说。关于外阴卡波西肉瘤的病因学研究相继提出了地理因素、民族因素、气候因素、性别因素、遗传因素、创伤与职业因素、感染因素等等假说,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现在普遍认为,在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招致病毒感染或激活潜在的致瘤病毒,从而引起Kaposi肉瘤的发生。
发病机制
肿瘤大多为暗红或紫红色斑片、丘疹、斑块或结节,亦可呈灰黄色。斑片不规则形,边界大致清楚。斑块表面高低不平、厚薄不一,类似多个结节相互融合。表面皮肤溃疡,伴黄色渗出液。 镜下分3种类型:混合细胞性、单细胞性和间变性,又可按肿瘤中血管成分的数量以及梭形细胞形态分为血管瘤型和肉瘤型两种组织学类型。早期真皮内可见血管分布增加,伴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并有较多血管外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当病变进展时,炎细胞减少,出现梭形细胞区,与血管瘤样区相混杂。梭形细胞束似纤维肉瘤样,但其中有含红细胞的裂隙,细胞内、外可见大小不等的PAS阳性透明小体。再进展则小血管逐渐闭塞,梭形细胞胞核变大,深染,核分裂...[详细]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外阴缓慢生长的块物伴外阴的瘙痒和烧灼感,或有外阴疼痛和阴道排液。体检时可见红、褐或蓝色斑片或丘疹,亦可融合成斑块或结节,呈息肉状或乳头状。大多有表面皮肤破溃并伴发下肢淋巴水肿。Hall等(1979)报道见大阴唇大片略微隆起的鳞片状病损,伴腹股沟、臀部及大腿皮肤的卫星结节。 1.经典型(欧洲型) 病人多发生于50~70岁,早期损害最常见于下肢远端及手与前臂处,逐渐向躯干发展。呈淡红、淡蓝黑、青红或紫色斑或斑块,以后增大融合形成大的斑块或结节,结节硬如橡皮,局部肿胀,以后可发明显的淋巴水肿。后期斑块与结节可出现于面部、耳、躯干及口腔,特别是在软腭较多见,病情缓慢进行时可出现新结...[详细]
并发症
下肢淋巴水肿。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需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损害如颜色、发病部位比较典型,缓慢加重,则诊断较易,但如开始水肿明显,则较困难。
治疗
1.早期小损害可手术切除 手术仅局限于局部活检或切除孤立结节。对浸润和复发的可结合使用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 2.局部块物可用放疗,激光切除,冷冻和瘤内注射化疗药物如硫酸长春碱(长春花碱)等。 (1)放疗:Kaposi肉瘤是对放疗相对敏感的恶性肿瘤,放疗对孤立性斑片和斑块治疗效果好,但对较大的融合性和水肿性损害的治疗效果较差。Macasaet等(1995)报道用钴外照射2Gy,每周3次,共4周治疗外阴Kaposi肉瘤,因患者在第2周时拒绝继续治疗,故无法观察疗效。 (2)化疗:化疗药物有放线菌素D,达卡巴嗪(氮烯咪胺),卡莫司汀(卡氮芥),博莱霉素...[详细]
预后
预后差。
预防
做好肿瘤的三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