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阴上皮样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阴阜、阴蒂软组织恶性肿瘤,亦好发于青年男性的四肢。
病因
外阴上皮样肉瘤的组织学来源不明,由于镜下以类似上皮样细胞为主,故Enzinger等(1970)正式命名为上皮样肉瘤。
发病机制
外阴上皮样肉瘤为实性肿块,可见1个或多个坚硬的结节状物无包膜,切面有光泽,可呈鱼肉样,淡红色、灰白色或暗黄色。质脆而软,但有些纤维较多的病灶则质地较韧实。较大的病灶中央可伴有出血和坏死,周围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 光镜下本瘤特点为结节中央坏死,瘤细胞呈栅栏状围绕坏死区,结节周边为硬化的胶原纤维,也穿梭于瘤细胞之间。越近结节中央瘤细胞越呈上皮样,有一定排列,而越近周边部,瘤细胞呈梭形。瘤细胞胞浆大,嗜酸性。核圆形、卵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多。瘤细胞可出现钙化、骨化、黏液变、囊性变、裂隙状。 电镜下瘤细胞周围无基膜,胞浆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器丰富,中间丝丰富并有肌纤...[详细]
临床表现
外阴肉瘤好发于大阴唇、阴蒂、和尿道周围。起初时肿块很小,位于皮下,可无任何症状,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以后肿块逐渐增大,侵犯皮肤形成溃疡,当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出血。部分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结节,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大小一般为1.5~4.0cm,也有大至9cm,小至0.5cm的。位于浅表的肿瘤,早期就引起皮肤溃疡。深在者往往沿深筋膜生长,硬韧。结节状区域不易活动,有时有疼痛或压痛。
并发症
易并发感染。
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免疫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外阴上皮样肉瘤有时诊断确实很困难,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加以诊断。因本瘤生长缓慢,无特殊不适,临床中容易发生误诊,应先排除转移可能,同时借助于光镜、电镜和各项免疫组化指标检测或特殊染色,必要时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Kasamatsu等(2001)报道1例外阴上皮样肉瘤被误诊达8年。患者在外阴结节初次切除后诊为皮肤坏死,复发后再次局部切除诊为瘢痕增生,第二次复发伴局部浅表腹股沟淋巴结水肿,活检认为是肉芽肿性淋巴结炎,直至后来重新阅片时才正确诊为上皮样肉瘤。
治疗
Kasamatsu等认为诊断后需立即行根治性外阴切除,至少行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Tialma等发现5例仅行局部肿块切除的患者中有2例分别随访52个月、5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但鉴于上皮样肉瘤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高达77%~87%、45%~58%,所以应首选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包括周围正常组织至少2cm,并强调尽量保留阴蒂。Tjalma等还发现在5例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的患者中,仅1例确诊有淋巴结转移。即使切除转移淋巴结也只有姑息性作用,而不能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故认为区域淋巴结的处理以可疑淋巴结取样性切除为佳。另外放疗和化疗多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单独放、化疗效果不可靠...[详细]
预后
早诊断、早期广泛切除病灶将有助于改善预后。随访0~312个月(平均56个月),11例存活,占47.8%。术后有9例患者在1~24个月内局部复发,复发后4.5~180个月死亡,均死于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和区域淋巴结,还可见转移至头皮、肝等部位。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因素有:近侧型、肿块>5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和高的核分裂数等。
预防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做好随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