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与年龄有关,婴幼儿多见于阴道,中青年多发生在宫颈,老年则多发生于子宫体。Martelli等(1999)报道1984~1994年38例非转移性女性生殖道横纹肌肉瘤中23例原发于阴道,占女性生殖道横纹肌肉瘤的60.5%。Amdt等(2001)总结的151例女性生殖道横纹肌肉瘤中有82例为阴道横纹肌肉瘤(占54.3%)。国内赖日权等(1991)发现112例横纹肌肉瘤中有10例为阴道横纹肌肉瘤患者。
病因
发病因素尚不明了。阴道横纹肌肉瘤起源于苗勒管上皮间质中的幼稚原始间叶细胞。
发病机制
肿瘤大多为淡红色或灰白色,半透明黏液样,葡萄状或息肉状肿块,质软,水肿状,可伴有出血或溃疡。切面示组织疏松而带黏液状。 镜检典型的葡萄簇型可显示3个相关的不同区域:紧靠黏膜下为细胞形成层,较深层为由较原始的肿瘤细胞组成的细胞区,中央为细胞稀少的黏液样区。细胞为未成熟圆形和梭形细胞,伴核异型,可见到横纹肌母细胞。 其余各型RMS的光镜和电镜下所见以及特殊染色、免疫组化、RMS肿瘤标志物、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均同外阴横纹肌肉瘤。
临床表现
1.症状 阴道横纹肌肉瘤早期无症状,病情发展常表现为阴道出血和阴道块物,伴有浆液性、黏液性白带,有时为血性。如婴幼儿在哭闹、小便或咳嗽时,出现不规则阴道排液或流血,在无外伤史的情况下应考虑到RMS的可能,尤其当有息肉状物突出于阴道口外时。成年妇女患本病往往表现为月经过多,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老年妇女则常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或阴道排出有臭味的脓性分泌物。当肿瘤坏死破溃,阴道可有组织碎片排出。病灶可累及尿道、膀胱而出现泌尿系统的相应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 2.体征 最常见于阴道上1/3段,以前壁居多,肿瘤可呈1个或多个息肉样或葡萄状,大小0.2~15cm,大多为...[详细]
并发症
晚期可并发膀胱阴道瘘。
实验室检查
免疫组化、肿瘤标志物、分子遗传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特点及临床表现,应想到本病之可能,然后进一步检查做出诊断。在婴幼儿做阴道检查存在一定困难,可应用儿科窥器或尿道镜检查,必要时可在麻醉下作阴道检查,对任何可疑病灶都应做活组织检查以确诊。对于分化较好型RMS,常规光镜或特殊染色见横纹肌分化即可明确诊断。对肿瘤分化较低,无明显或典型肌性分化细胞则须借助于电镜检查。
预后
阴道横纹肌肉瘤预后好,10年生存率为90%。组织学类型并不是阴道RMS的一个预后因素,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1.诊断时的年龄 1~9岁患者较<1岁和>9岁的患者预后好。 2.肿瘤大小 <5cm的肿瘤预后好。 3.肿瘤生长方式 外生型、息肉样的阴道RMS的10年生存率达92%,而内生型、弥散型的为68%,两者差异显著(Leuschner,2001)。 4.淋巴结情况 淋巴结无受累者预后佳。 5.远处转移 就诊时有远处转移者预后明显差于无远处转移者。 6.DNA倍性 超二倍体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较二倍体的预后佳。...[详细]
预防
阴道横纹肌肉瘤在治疗后必须严密随访,尤其在诊断后2年内,因为局部复发很可能(中位复发16个月),建议每2个月在麻醉下行阴道镜、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检查。Arndt等随访5.8年,发现复发的女性生殖道横纹肌肉瘤患者中有66.6%可通过化疗、手术和放疗进行补救。对复发的胚胎型或葡萄簇型阴道横纹肌肉瘤,手术是一个确切的治疗。补救措施中使用放疗组的较其他组预后好。复发后的5年生存率主要依赖于肿块的组织学类型、最初诊断时的期别以及复发的方式(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复发或远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