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管瘤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一般认为是一种错构瘤,大多数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表现为胃、小肠或结肠的单发性或多发性病灶。血管瘤大多数较小,数毫米至2cm,但也可较大,特别是在直肠部位的血管瘤。显微镜下可分为毛细血管样血管瘤及海绵样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镜下观察瘤体由纤细的紧密连接的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其间有少量间质成分。 结-直肠血管瘤的病人仅部分有症状,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血管瘤引起的出血通常较缓慢,产生粪隐血试验阳性或黑粪,伴有失血性贫血。直肠部位大的血管瘤可引起大量出血。青年病人胃肠道出血或贫血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内镜,肉眼观察血管瘤界限清楚,如息肉状的紫红色病灶。直肠...[详细]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系胚芽的错构所致,即中胚层血管系组织在胚胎发育时发生障碍和异常。对血管瘤是新生物还是先天性畸形,还有争论。
发病机制
血管瘤按其性质和瘤内血管大小不同,可分为3类: 1.毛细血管状血管瘤,由无数腔小的毛细血管组成,有包膜,黏膜常有溃疡。 2.海绵状血管瘤,管腔大,由充满血液的内皮管道组成,瘤体扁平,质柔软。 3.混合性血管瘤,具有前两种血管瘤特征。
临床表现
2/3的血管瘤反复出现血便,色鲜红和黑紫,有时混有血块,常发生在青年和幼年。毛细血管状血管瘤常呈持续性缓慢出血,以致贫血;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急骤,常发生于儿童时期。少数患者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或肠扭转,直肠血管瘤有时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净感。
并发症
1.毛细血管状血管瘤常呈持续性缓慢出血,以致贫血。 2.少数患者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或肠扭转。
实验室检查
活组织检查可引起大出血,应慎重使用。
其他辅助检查
1.腹部X线平片检查 可见典型或成串静脉钙化石,双重钡餐检查可显示黏膜下肿块或息肉样改变,并伴有可移动性的钙化点。 2.内镜检查 对大肠血管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内镜下可见肠黏膜红色充血,有浅蓝色结节形或紫葡萄色界限清楚肿块,容易出血。 3.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 可发现异常血管丛或充盈缺损及静脉相延迟,可获诊断。
诊断
大肠血管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但对于幼年开始慢性间歇性下消化道出血,且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大肠血管瘤可能:伴有腹痛、肠套叠、肠扭转;伴有皮肤、黏膜血管瘤病变。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治疗
大肠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是内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 1.内镜下治疗 血管瘤较小,未破溃出血或出血量小的患者,可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灼、激光、微波凝固或硬化剂注射等非手术疗法。 (1)高频电灼凝固治疗:利用高频电流在局部组织产生热效应,使肿瘤凝固、坏死、脱落达到治疗目的。本法可适用于小于0.5cm血管瘤,选用合适电凝器,在内镜下将电凝器按压在瘤体顶部,接通凝固电流,可反复数次直至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脱落,损伤深度1~2mm。术后一般无出血,创面形成溃疡常为1周内愈合。 (2)激光凝固治疗:激光产生热能可使肿瘤血管收缩,小血管封闭,局部水肿影响出血血管的通畅,同时热...[详细]
预后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预防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