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肤淋巴肉芽肿病(cutis lymphogranulomatosis)大多数报告的皮肤霍奇金病,实际上是A型淋巴瘤样丘疹病。同义名Hodgkin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odgkin肉芽肿(Hodgkin granuloma),Hodgkin副肉芽肿(Hodgkin paragranuloma),Hodgkin肉瘤(Hodgkin sarcoma),恶性淋巴肉芽肿病(lymphogranulomatosis maligna)。本病是ML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瘤巨细胞(Reed-Sternberg细胞,简称R-S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此二病有相当多的重...[详细]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下列一些看法: 1.病毒感染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发病率高,Lerine等提出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效价增高,认为与EB病毒感染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 2.射线影响 原子弹爆炸区居民的发病率较其他区居民高4倍; 3.可能与其他型ML、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或白血病有关; 4.细胞免疫缺陷 根据患者血中T淋巴细胞减少、细胞免疫低下、正常迟发型变态反应消失、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缓慢、早期病变常从淋巴结T区开始发生,认为与T细胞免疫监视功能缺陷而导致“网状细胞”异常瘤性增生。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由于对R-S细胞的起源尚有争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对R-S细胞的起源,有认为来自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交指状网状细胞或树突状网状细胞等看法。目前大多倾向于来自网状细胞,但尚未证实。
临床表现
患者常诉浅表淋巴结或淋巴结群特别是在颈部呈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伴乏力、食欲不振、消瘦、不规则低热、盗汗和瘙痒。晚期可累及任何器官。因颈和腋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臂神经丛而引起咳嗽、呼吸困难、上腔静脉综合征、言语困难等症状。脾脏受累可引起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因脾功能亢进所产生症状。累及骨骼者可引起骨折、突眼、脊髓受压和瘫痪。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致偏瘫、周围神经病变和疼痛。胃肠道受累可引起溃疡、疼痛、出血、梗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累及肝脏可引起黄疸和肝性昏迷。泌尿生殖系统受累可引起尿毒症。患者因细胞免疫低下,易招致病毒、细菌和念珠菌感染。 皮肤损害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详细]
并发症
累及骨骼者可引起骨折、突眼、脊髓受压和瘫痪。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致偏瘫。累及肝脏可引起黄疸和肝性昏迷。泌尿生殖系统受累可引起尿毒症。患者因细胞免疫低下,易招致病毒、细菌和念珠菌感染。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至少约15%患者发生带状疱疹。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正常或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约1/5患者嗜酸粒细胞增加。单核细胞稍增加。早期常无贫血,晚期则有明显贫血,大多为髓性,偶或为溶血性并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2.骨髓象 中幼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常增加,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也可能增加。 3.其他 血沉稍增快,基础代谢率常增加(10%~20%)。肝功能异常,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本病的特点为瘤细胞成分复杂,伴有各种炎症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常形成肉芽肿,偶见坏死,晚期可发生纤维化。R-S细胞有诊断价值。 典型R-S细胞的体积较大,直径为15~45μm,胞界清楚,胞浆较丰富,半透明,淡嗜双色,有两个以上的胞核或一个分叶核。胞核也较大,直径为8~20μm;核内染色质呈粗块状,常凝集于核膜处,分布不均匀,有明显间隙。核仁很大,形似包涵体,大多呈圆形,嗜酸性或嗜双色,绕以无染色质颗粒的透明环。双核R-S细胞的胞核大小,形态相同,并紧贴在一起,形如镜影,又称镜影细胞。巨核或多核R-S细胞的胞核巨大、扭曲、重叠、分叶或多核。R-S细胞胞浆内因RNA合成紊乱致RN...[详细]
诊断
非特异性皮肤损害不论在临床或组织病理上均无特殊性。特异性皮肤损害的临床形态无特殊性,主要靠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限局性损害X线放射治疗。亦可试用PUVA疗法。晚期患者常用联合化疗。
预后
原发性损害可先于其他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在数个月或5~10年出现,预后较佳,患者可存活10~20年。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