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为咽后隙的化脓性炎症,因发病机理不同,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较为常见,占94.8%,为咽后淋巴结急性化脓所致,慢性型较少见,占5.1%。
病因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 1.咽后隙化脓性淋巴结炎 婴幼儿每侧咽后隙中有3~8个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接受鼻腔后部、鼻咽、口咽、咽鼓管及中耳、腮腺等区域的淋巴引流,故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及鼻窦炎等,以及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炎等,均可引起咽后隙化脓性淋巴结炎,最后形成脓肿。致病菌以链球菌与葡萄球菌为多见,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次之。另外,本病可并发于猩红热、麻疹、流感等急性传染病。 2.咽部异物及外伤 咽后壁异物刺入,或者外伤、手术等侵入性损害,消毒不严格时,可引起咽后隙的感染,多位于喉咽部。 3.耳部感染 中耳炎所并发的颞骨岩锥炎或硬脑膜外脓肿,...[详细]
发病机制
急性型为淋巴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位于咽后隙的一侧,局部隆起,黏膜充血。慢性型中由颈椎结核引起者,脓肿膨突于咽后壁中线上,但淋巴结结核形成的脓肿,也可位于咽后壁一侧,局部隆起,黏膜色淡或苍白。
临床表现
1.急性型症状 发病较急,一般经2~3天即可形成脓肿。初起有畏寒、发热、咽痛、吞咽困难、烦躁不安,婴幼儿多拒食或不愿吮乳,日益加重,说话不清,甚至呼吸困难呈张口呼吸。多呈急性病容。 2.慢性型症状 发病缓慢,病程长,症状隐匿。须经2~3周,甚至数月,脓肿始形成,方出现症状。多伴有结核病变,有慢性病容。 3.典型症状 (1)咽痛与吞咽困难:婴儿表现为拒食,哺乳时因吞咽困难,常将乳汁呛入鼻内,或吸入呼吸道引起剧烈呛咳,甚至发生窒息,由此,患儿多呈脱水、衰弱状态。儿童与成人诉咽痛,且反射至耳部,吞咽时疼痛加重;异物外伤所致者,症状更严重,吞咽不下。慢性型者早期...[详细]
并发症
可出现下列并发症: 1.肺部感染和窒息 咽后脓肿破裂,脓液流入下呼吸道,可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咽旁脓肿 脓肿向两侧扩展,可致咽旁脓肿,可再循颈动脉鞘进入后纵隔,或沿食管而下,发生食管周围炎,纵隔炎或脓肿。 3.喉水肿及喉阻塞 脓肿向下发展,可引起急性喉炎,喉水肿以及喉阻塞表现。 4.出血 脓肿侵蚀颈部大血管,如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等,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实验室检查
应检查血常规、血沉、尿常规、粪常规以明确有无急性发作和并发症的存在。
其他辅助检查
颈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隆起之软组织影,有时尚可见液平面。颈椎有结核病变者,可发现骨质破坏征象。
诊断
根据典型的病史、症状以及检查所见,诊断不难。幼儿如有上述症状时,首先须考虑本病。因颈椎前软组织在呼吸时有较大的变化,颈侧位X线片诊断可出现假阴性。CT检查,不仅大血管易见,且有利于脓肿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Gianoli等,1991)。
治疗
1.急性型咽后脓肿 一经确诊,应及早切开排脓,患儿不需麻醉,成年病人可喷用2%丁卡因(地卡因)数次即可。取仰卧头低位[图1(1)],以免切开后脓液沿咽后壁流入下呼吸道。用直接喉镜或麻醉喉镜将舌根压向口底,暴露咽后壁,看清脓肿部位,在脓肿最隆起处穿刺抽脓,如有脓液,应尽量抽吸[图1(2)]。然后于脓肿最隆起处和最低部位(接近喉咽一端)作一纵形切口[图1(3)],并用血管钳扩大切口,排出脓液并充分抽吸,以免下流。切开后不置引流条。若切开时脓液大量涌出吸引不及时,应将病人立即转身俯卧,便于吐出脓液,不致误吸。必要时,须行气管切开术,尤其对于切开排脓后仍有呼吸困难患者,更属必要。 ...[详细]
预后
早期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预后良好。国外报道病死率有高达10%以上,国内的统计为3.6%。多因误诊、就诊晚、并发症严重或处理不当所致。南京鼓楼医院治疗的122例,无1例死亡。
预防
预防感冒,加强锻炼,增强全身抵抗力。积极治疗引起扁桃体周脓肿病的疾病,如鼻炎、鼻窦炎及扁桃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