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咽旁隙是头颈部最易受感染的间隙之一。咽旁脓肿(parapharyngeal abscess)为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随后发展而形成脓肿。
病因
致病菌与急性扁桃体炎、咽后脓肿等相似,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导致咽旁隙感染的进路较多,扁桃体、腺样体、牙、腮腺以及鼻部、咽部所属淋巴结处的急性炎症,均可蔓延至咽旁隙,导致本病发生。 1.邻近器官或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扩散 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腺样体炎等,以及颈椎、乳突、颞骨颧突或岩部的急性感染均可直接侵袭至咽旁隙。另外,扁桃体周脓肿、咽后脓肿、腮腺脓肿、磨牙区脓肿、颞骨岩部脓肿及耳源性颈深脓肿等可直接溃破或蔓延至咽旁隙。 2.医源性感染及外伤 扁桃体切除术或拔牙术,注射器、药液消毒不严;施行扁桃体周脓肿切排时,误将咽上缩肌穿透...[详细]
发病机制
为典型的化脓性炎症,初为蜂窝织炎,随后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肿。经适当治疗后,脓肿可吸收消散,较大脓肿,经切排或穿刺抽脓后,由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
临床表现
咽旁脓肿的症状与扁桃体周脓肿相似,但较严重。 1.局部症状 主要是咽痛、颈痛与吞咽痛,头部活动或勉强张口时,疼痛加剧,痛可放射至耳部。患侧颈项强直,转动困难。茎突前间隙脓肿影响翼内肌时,则出现张口困难。 2.全身症状 初期为原发病症状,迅速加重,畏寒发热,头痛出汗;发热为持续性高热或为脓毒血症弛张型热。加上吞咽困难影响进食,发生营养障碍,身体迅速衰竭。 由淋巴管感染的,初期症状轻微,仅感一侧颈上部痛和压痛。及至蜂窝织炎和脓肿形成时,始现较重的全身症状。但有少数病例,病程较长,值得注意。 3.患者显重病容,颈侧肿胀压痛明显,但无波动感。 ...[详细]
并发症
咽旁隙感染或脓肿向周围扩展,破向咽后间隙,可发生咽后脓肿;向下蔓延可发生喉水肿;沿大血管稍向下扩展,发生纵隔炎。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为颈动脉鞘的感染,可致颈内动脉壁糜烂,向咽部穿破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未穿破前先有血管外血液积聚,形成假性动脉瘤,故作咽内切开排脓时,务必谨慎。咽部及外耳道有出血,常为大出血的先兆,应高度警惕。如颈静脉受犯,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或脓毒血症。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可高达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8%以上。
其他辅助检查
B超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X线颈侧位摄片,在部分病例中,可见气管向前方移位。
诊断
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一般易于诊断。但须注意三个问题:①引起此病的发病原因。②有无并发症。③脓肿是否已形成。必要时可在颈侧肿胀最明显处作诊断性穿刺。
治疗
1.脓肿未形成前的治疗 给予足量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以防止炎症扩散及并发症的发生。 2.脓肿形成后治疗 除上述治疗外,应尽早施行脓肿切开排脓术。 (1)经口内切开排脓术:若脓肿明显突出于咽侧壁者,可用此法。局部先用1%丁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取仰卧位,然后于腭咽弓后咽侧壁脓肿最突出部,相当于扁桃体下极处,先以穿刺针穿刺抽取脓液,然后作垂直切口,切开黏膜及黏膜组织,再用血管钳插入切口作钝性分离,穿通咽上缩肌可达脓腔,排尽脓液,并用吸引器吸净。 由扁桃体脓肿所并发的,可先穿刺后切开或先摘除扁桃体,用血管钳钝性分离咽上缩肌,通过脓腔排脓。 (2)颈外...[详细]
预后
治疗及时,预后良好;否则可拖延病程,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常见致死原因有败血症、脓毒血症、窒息及大出血。
预防
预防感冒,加强锻炼,增强全身抵抗力并积极治疗引起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