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 stomatiti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为主的球菌感染所引起,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球菌性口炎虽都表现为急性炎症,但实际上大多数是继发于其他损害之后的感染,如疱疹性口炎的糜烂面,药物性口炎大疱破溃后的溃疡面等,可称为继发性球菌性口炎,但一般仍按其原发损害命名,只是在处理中应注意继发球菌感染的治疗。本节主要介绍缺乏原发损害的球菌性口炎。
病因
葡萄球菌存在于人与动物皮肤及与外界空气相通的腔道中,其致病特点是化脓性感染。引起典型假膜性口炎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它的致病性除抗吞噬作用及产生毒素和酶外,其“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可产生超级抗原反应。
发病机制
葡萄球菌存在于人与动物皮肤及与外界空气相通的腔道中,其致病特点是化脓性感染。引起典型假膜性口炎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它的致病性除抗吞噬作用及产生毒素和酶外,其“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可产生超级抗原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口内特别是在牙龈沟、牙周袋内活跃繁殖,且该菌感染毒力强,故牙龈为主要发病区,亦可波及舌缘、颊及咽侧黏膜。牙龈在广泛充血的基础上出现类似硝酸银涂抹所形成的暗白色薄假膜,由纤维素渗出构成,较易拭去,露出充血、无溃疡的剥脱区。一般龈缘和龈乳头不受累(图1~3)。...[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面显著充血水肿、灼痛,由于血管壁渗透性的增强,纤维蛋白原渗出,在黏膜表面凝固成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大量细菌。假膜特点是较厚而微突出黏膜表面,致密而光滑。较易拭去,遗留有渗出物的糜烂面。周围有明显炎症反应区,唾液增多,疼痛。有非特异性口臭。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较轻微。
并发症
近年发现金葡菌嗜菌体乙型可致幼儿骤发新生儿剥脱性皮炎(Ritter病,中毒性表皮坏死),产生严重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
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破坏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坏死上皮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及多种细菌和纤维蛋白形成假膜,固有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根据无溃疡的牙龈剥脱性炎症假膜,并做涂片及细菌培养可确诊。应与剥脱性龈炎相鉴别。后者病程长,慢性过程伴有全身因素。
诊断
原发性球菌性口炎是少见病,在诊断时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其他原发性疾病(如前所述,各种糜烂、溃疡型病损都可能继发球菌感染),其次是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一般在机体衰弱,抵抗力相当低下的情况,才可能发生原发性球菌性口炎。 球菌性口炎的假膜是灰黄色,致密而光滑,周围炎症反应明显,假膜易拭去而出现溢血的糜烂面。这些都是与白色念珠菌性口炎的不同之处,必要时,可作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以确定主要的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