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颅面部的裂隙(craniofacial cleft)是指颅面部包括软组织和骨组织的单发或复合的裂隙畸形。颅面裂除了其自身的裂隙异常外,更多的是伴发一系列的颅面部继发畸形,如眶距增宽症、颅面骨发育不良,以及眼、鼻、口、耳等多个面部器官的异常,因而成为一大类颅面部畸形。
病因
颅面裂的发生主要与胚胎发育期颅面部各突起的融合异常有关,一般发生于胚胎的第6至第9周。影响颅面各突起融合的因素有:遗传因素、放射线照射、母体感染、母体的代谢失衡、母体孕期曾应用抗惊厥药、抗代谢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安定类药物等,但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致病模式。
发病机制
临床上有各种颅面裂的分类法,如美国腭裂修复协会分类法、Karfik分类法、Van der Meulen分类法等。在各种分类法中以Tessier的颅面裂分类法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因而被广泛接受(图1)。
Tessier的分类法,以眼眶为中心,用数字列出各种颅面裂的类型。数字从0号至14号,从中线开始,以眼眶为中心,右侧顺时针计数,左侧逆时针计数。0号与14号裂在中线汇合,实际上与面中裂吻合。

临床表现
颅面裂依据裂隙发生的位置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Tessier 0~14号颅面正中的裂隙畸形,表现为额鼻骨发育不良、Ⅲ度的眶距增宽症伴眼眶纵轴的不平行,以及分裂鼻、上唇正中裂、腭盖高拱等,少数0号裂可表现为眶距过狭。Tessier 1-13,2-12和3-11号裂发生于颅面的一侧,其特点是1、2、3号裂从颅面中线向外侧依次展开,3号裂已达鼻翼,可出现鼻翼的切迹或缺损,同时上达内眦,出现泪道异常、内眦角下移等;其骨性裂隙发生于上牙槽侧切牙和尖牙间,向上穿越鼻底部到达鼻的梨状孔边缘,再越过鼻骨及上颌骨的鼻突之间抵达筛板下方,严重者眼眶、鼻腔、上颌窦和口腔的裂隙连成一片。与1、2、3号裂相对应的Te...[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头颅X线正位片(后前位);头颅CT断层扫描。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可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