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青少年型牙周炎(juvenile periodontitis,JP)过去曾被称为牙周变性(periodontosis)。Gottlieb于1923年首次报告1例死于流感的年轻男性患者,其牙周组织有严重的变性及牙槽骨吸收。作者认为这是不同于单纯性牙周炎的一种疾病,命名为弥漫性牙槽萎缩(diffuse atrophy of the alveolar bone),后又提出牙骨质的先天发育不良可能为本病的病因。Orban和Weinmann于1942年提出牙周变性的命名并根据一例尸体解剖的结果,提出该病首先发生于牙周膜主纤维的变性,导致牙骨质停止新生和牙槽骨吸收,然后才是结合上皮增生和炎症的发生。此后一...[详细]
病因
对青少年型牙周炎的病因虽然尚未完全明了,但对本病病因的研究是目前牙周病学领域最广泛和深入的课题之一。已能肯定微生物和机体防御能力的缺陷是引起本病的两个主要因素。 1.微生物 青少年型牙周炎病变部位的龈下菌斑较薄(20~200μm),一般不钙化,以非附着菌斑为主,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被认为是青少年型牙周炎的主要可疑致病菌,但青少年型牙周炎的龈下菌群极为复杂,各家报道也有差异。近年来有人提出假设,认为放线共生放线杆菌可能是最初发病时的主要致病菌,一旦疾病成立和加重后,牙周袋加深,炎症加重...[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可分为局限型(localized juvenile periodontitis简称LJP)和弥漫型(generalized juvenile periodontitis,简称GJP)。前者的病变局限于切牙和第一恒磨牙,患者年龄一般较小。通常所称青少年型牙周炎即指此型。弥漫型则波及全口多数牙齿,年龄相对稍大。对GJP尚有争议。有人报告12~15岁的患者平均每人患牙为4~6个,随着年龄增大,病程进展,患牙数目也增多。还有人报告青少年型牙周炎在年幼组以局限型较多,年长组则以弥漫型多见,患者年龄与患牙数、牙龈炎症程度正相关,故认为二者为同一疾病。也有人报告弥漫型患者血清中抗伴放线杆菌的特异抗体水平...[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检查: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均有垂直吸收,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在切牙区多为水平型骨吸收。此外还可见牙周膜间隙增宽,硬骨板模糊,骨小梁疏松等。
诊断
根据青少年型牙周炎的发病年龄、临床和X线表现及好发牙位及病程发展快等特点,不难诊断,关键是要抓住早期诊断这一环,因初起时无明显症状,待就诊时多已为晚期。如果年轻患者的牙石等刺激物不多,炎症不明显,但发现有少数牙松动、移位或邻面深袋,则应引起重视。重点检查切牙及第一磨牙邻面,并拍摄X线片。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保留患牙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