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文献上最早出现阻塞性腮腺炎(obstructive parotitis)是1946年Bigler报道的。以后在国内外文献中也有人称为管炎,对该病的各种表现及病因的认识相对一致。邹兆菊、王松灵等(1992)报道了92例患者的临床、腮腺造影、放射性核素、病理及追踪观察结果,提出用慢性阻塞性腮腺炎(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s)来诊断由各种原因如结石、狭窄、异物等引起腮腺唾液流出受阻引起腮腺反复肿胀,腮腺造影及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主导管及分支导管系统炎性改变为主的病变。 阻塞性腮腺炎(obstructive parotitis)的原因主要是结石,其次为导管周围软...[详细]
病因
Rose(1954)分析阻塞性腮腺肿胀可由导管口狭窄引起,如年轻患者多见于智齿萌出时,有导管口黏膜咬伤,瘢痕愈合后引起导管狭窄。年老患者多见于不良义齿致导管口、颊黏膜损伤,形成瘢痕致主导管狭窄,少部分由导管结石引起。Yoel(1975)报道外伤、异物及导管内慢性炎症可引起阻塞性腮腺肿胀(管炎)。Work(1977)报道阻塞性慢性腮腺炎症可以由导管内结石;导管狭窄及导管扩张等引起。其他原因主导管内异物包括稻壳、米粒等也有报道。国内一组资料中,92例(117侧病变腺体)能找到病因者63侧。包括:①阴性涎石35侧,多见为主导管前段15侧,中段12侧,后段8侧。同一腺体内多发阴性结石者8侧。②主导管前...[详细]
发病机制
阻塞性腮腺炎的病理改变据Seifert的描述,早期改变主要在导管系统,包括小叶间闰管和纹状管轻度扩张,其内有浓缩的黏液性分泌物及脱落上皮,周围间质水肿,腺泡肿胀并充满分泌颗粒。进一步发展则导管周围呈明显炎症反应,主要是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肥大细胞(mast cell)浸润。结缔组织纤维化,导管上皮变性。晚期腺小叶结构破坏,腺泡消失,被结缔组织、脂肪细胞以及慢性炎症细胞所置换,导管上皮增生或化生。Donath等行大鼠腮腺导管结扎的实验性研究,其病理改变和上述类似,表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阻塞性原因。
临床表现
Rose(1954)报道了阻塞性腮腺肿胀患者,男、女发病相当,肿胀多与进食有关,短时间达高峰,一般持续不超过2天,挤压腮腺大量浑浊液伴黏液栓流出。Mandel(1976)报道结石引起阻塞性腮腺肿胀,发作似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伴脓性分泌,少数可从导管口自行排出结石。部分腮腺结石不引起任何不适,只在检查时发现。 国内一组资料报道共92例,男51例,女41例,男女比1.2∶1,发病年龄10~66岁,平均42.4岁,单侧受累67例,双腮病变22例,4个大涎腺受累3例,病变腮腺117侧。 肿胀发作次数变异较大,多者每次进食都肿胀,少则1年内很少发作,半数病人平均每月发作1次以...[详细]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23例唾液免疫球蛋白SIgA:8.47±7.42ml/dl,正常对照组8.17±5.18ml/dl,两组无明显性差异(P>0.2);47例行血红蛋白检查44例正常,3例下降;47例白细胞分类均正常,37例血沉检查33例正常,4例升高;43例血清蛋白电泳检查γ球蛋白,升高仅3例,其中1例有甲亢,余正常。18例抗核抗体检查,17例阴性,1例阳性;11例抗SSA,SSB检查10例阴性,1例抗SSA阳性。1例抗核抗体(+)伴抗SSA(+)者为双腮腺明显阻塞性腮腺炎伴沃辛瘤的老年患者。以上化验表明,除个别有全身其他病变以外,绝大多数末梢血象血清免疫学及唾液SIgA均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表现 对怀疑腮腺结石的患者,一般先拍平片检查是否有阳性结石,位于腮腺主导管前段者可拍主导管侧位(即口内含片),将胶片置于主导管位置的颊黏膜,口外垂直投照。怀疑腮腺后部或腺体内结石可拍腮腺鼓腮后前位片。本组资料3例腮腺见阳性结石,均在主导管前部,口内含片显示。 (1)临床症状与腮腺造影表现的关系:发病可单侧,亦可为双侧,临床有症状者造影上均有改变;单侧腮腺肿胀者行双腮造影,单侧病变占27/31侧,双侧病变占4/31侧,其中1例为先天性腮腺主导管扩张。因此尽管临床只有单侧症状,少数在造影上仍可表现为双侧病变。 (2)造影上形态异常:根据造影上的形态表现,国内学...[详细]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可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