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涎腺损伤及涎瘘是涎腺疾病中的一类常见病。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相应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等不断发生,因此面部外伤常为导致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医源性又是另一重要因素。随着整形、美容外科手术的日益发展,如面部除皱术等的不当也可引起涎腺及面神经损伤的并发症。上述损伤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生理功能造成损伤,在精神上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处理本症的是否得体,减少损伤到最小的程度,实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应尽的职责。 腮腺是涎腺中体积最大的腺体,有浅叶及深叶,左右各一,重20~30g,分泌浆液,腮腺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间的关系,牵连甚密。它位于面侧部,形似倒立的锥体,底在上,尖朝下,前后宽3~4cm,...[详细]
病因
1.外伤 由于面部系暴露部位,面侧又为腮腺的主要所在,因此最易受到挫裂伤,刀砍伤,玻璃、铁片等锐器伤,压伤砸伤,车祸,爆炸伤等均可引起涎腺损伤及涎瘘。 2.医源性 在颌面颈手术中,颊面部、腮腺部、颞下颌关节部手术,颈淋巴清扫手术、整形美容手术(如除皱术)等,很易损伤到腮腺及其导管,并发涎瘘。其他如炎性的腮腺间隙感染,术者对局部解剖不熟悉,在口外切开引流时作纵形切开损伤腺体及导管造成涎瘘。究其原因,可有下列数种情况: (1)腮腺区外伤后,初次处理不当,如只检查伤口,不检查导管及面神经是否损伤,缝合时未按层次严密缝合,造成唾液滞留于伤口内形成大的囊腔,破坏了涎腺组织并致...[详细]
临床表现
涎瘘在腮腺区可分为腺体瘘及导管瘘。腺体瘘是腺体区皮肤有小的点状瘘孔,周围有瘢痕。瘘管的腺端通向1个或多个腺小叶的分泌管,瘘口可见少量的清亮唾液流出,有感染时是混浊的,在进食、咀嚼、嗅到或思及美味食品时,唾液由于流量加速,会增加分泌,润湿面部。导管瘘发生于导管断端,如完全断裂则唾液经瘘口全部流向面部,如未完全断离,口腔内仍可有部分唾液流出。严重涎瘘时,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伴发湿疹。
并发症
严重涎瘘时,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伴发湿疹。
其他辅助检查
1%亚甲蓝于腮腺导管注射检查。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涎瘘的诊断并不困难,腮腺造影有利于确定腺瘘位置以及腺体有无感染等情况。此外从口腔内腮腺导管口插入细塑料管,如导管完全断裂,可见插入管从损伤处穿出,然后按摩腺体使唾液外排,找其断端。如为导管不完全裂,则可从腮腺导管口缓慢注入1%亚甲蓝,其溢出部位即为导管段或腺体受损部位,一经发现蓝色溢出,即应停止注射,并拭清周围多余亚甲蓝,仔细找其受损区。
治疗
要根据损伤的不同类型及伤后时间采取不同的处理。早期损伤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较多。若损伤时间较久,瘘管上皮已经形成,则应作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腺体瘘,如面部遗留有瘘管,可用碘酚或硝酸银烧灼瘘管,也有用电凝固器烧灼瘘口。以上两法实施后均需局部加压包扎7~14天,并配合抗感染治疗。对长期不愈,不能做手术或不愿做手术的患者,有报道用5%鱼肝油酸钠在控制感染抽出唾液后注入。方法简单易行,甚至可用该药倒注或与腮腺导管口双向注入法治疗导管瘘。也有报道用小剂量浅层放射线照射腮腺区来治疗长期不愈者,用浅照射,每次约1Gy,照射3~10次不等,总量不超过15Gy,则临床上副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