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腔黏膜红斑(oral erythroplakia)又称增殖性红斑、魁来特红斑(erythroplasia of Queyrat)、红色增殖性病变(erythroplastic lesion)以及红色肥厚症等。红斑是指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红斑或增殖性红斑目前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它不是泛指黏膜上的一切红色病变,而是像白斑一样,要排除那些已有的诊断病名。在未对红斑做充分研究前,红斑未被当作一种独立的疾病,而被诊断为白斑的一种或扁平苔藓。现在临床中大多数医师对此尚不十分了解,多使用白斑或扁平苔藓的诊断。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郑麟蕃教授(1982)报告了3...[详细]
病因
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口腔红斑发病年龄以41~50岁发病最高,发病部位以舌缘部最多见,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国外文献多以口底、舌腹为高度危险区。 Shear(1972)将红斑分为3型: (1)间杂型红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红白间杂,好比红中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点,即红白斑,临床多见此型,类似扁平苔藓(图1~4)。 (2)均质性红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 病变较软,鲜红色,表面光滑,无颗粒。表层无角化,红色光亮,状似“无皮”。损害平伏或微隆起,边缘清楚,范围常为黄豆或蚕豆大。红斑区...[详细]
实验室检查
上皮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与不全角化混合存在。角质层极薄甚至缺乏,乳头层上有2~3层棘细胞,以至乳头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细血管的明显扩张,使病损表现为鲜红色。镜下除见有上皮萎缩外。尚有表现为上皮增生,钉突增大伸长,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遂使结缔组织更接近表面。颗粒形成的机制就是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棘细胞缩小,核大深染,有丝分裂象增多等上皮异常增生。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胞核大、细胞质呈强嗜酸性,有时有角化珠形成。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鳞状细胞...[详细]
诊断
典型的天鹅绒样红斑似不难诊断,但红白相间的间杂型白斑,容易诊断为“扁平苔藓”。颗粒样微小结节有时呈白色,有时呈红色,白色时往往诊断为“白斑”、“颗粒型白斑”。因此在诊断上、组织病理象起很重要的作用。甲苯胺蓝用于口腔可疑病区染色。因甲苯胺蓝能与DNA和RNA结合,当核酸大量增加,呈现出深蓝色。提示该地区细胞核酸代谢活跃。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无痛性检查早期癌肿的一种方法。染色后用1%醋酸清水冲洗,可降低甲苯胺蓝染色的假阳性。如反复染色阳性区,在该处取活检标本,更具准确性。
治疗
一旦确诊后,立即作根治术。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