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mixed tumor)从临床和病理的不同表现可以分为3种,即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in pleomorphic adenoma)、癌肉瘤(carcinosarcoma)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metastasizing pleomorphic adenoma)。WHO对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依据浸润性生长及病理组织学分化情况分为3个亚型,即非侵袭性、侵袭性、癌肉瘤(真性恶性多形性腺瘤)。对极其罕见,有转移能力的多形性腺瘤只是简单提了一下。 一段时间以来,“恶性多形性腺瘤”一名常常造成一些人认识上的混乱。Gnepp和Wenig明确分为上述...[详细]
病因
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1.多形性腺瘤恶性变 多形性腺瘤恶性变都有肿块缓慢无痛性生长数年以至20~30年,而有近期生长加快的病史。后者常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恶性变和多形性腺瘤病史长短有关,5~15年恶变风险为1.5%,15年以上增至9.5%。增长加速阶段可有自发痛或触痛,累及面神经可有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象。累及皮肤可与之粘连,甚至破溃溢液。体积大而固定者常可扪及肿大淋巴结。但有不少病例临床似良性多形性腺瘤而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有恶性变化。 多形性腺瘤癌变部分可以发生转移。Spiro等分析146例,初诊检查证实17例(12%)有颈淋巴结转移,隐匿性及随诊发现转移的有19例,全组转移率为25%。远处转移33例(...[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肉眼所见 肿瘤大小为1~15cm,瘤体平均最大直径在大涎腺为5.7cm。小涎腺为2.8cm。无包膜或不完整者占92.77%。剖面呈灰白色,细颗粒状,质地硬、并向包膜外浸润,部分区域为灰红色,切面常见到出血坏死,囊性变和纤维化。 2.镜下所见 (1)多形性腺瘤恶性变:主要病理表现是存在有良性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特点和上皮成分恶性改变。良性和恶性区域的比例在每一个肿瘤都有很大不同。有些肿瘤可能只残存很少的良性部分,而有些则很大部分为良性多形性腺瘤表现,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呈恶性改变。最常见的癌变组织类型有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腺样囊性癌、乳头状囊腺癌等。苏倩...[详细]
诊断
按照Gnepp和Wenig提出的诊断多形性腺瘤恶性标准必须包括侵袭性生长、破坏正常组织、细胞间变、细胞多形性、非典型的有丝分裂相以及成团、成片的恶性细胞。细胞成分丰富、被膜不完整或有瘤细胞浸润、坏死和一般的有丝分裂相增加不能作为诊断恶性变的指征。单纯的细胞非典型不足以诊断恶性变而应结合其他表现。转移性多形性腺瘤极其罕见,国内尚未见有报道。诊断的标准必须是原发灶和转移灶都呈良性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病理表现。
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表现分为原发恶性型和多形性腺瘤恶变型。两类型的5,10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别。因此,多形性腺瘤恶性变后其生物学行为、预后与原发型大致相同。对腮腺区除早期病例,面神经和肿瘤有一定距离,可保存面神经外,采用局部扩大根治术,面神经大部分应考虑牺牲。对区域性淋巴结处理:恶性多形性腺瘤淋巴转移率为37%,腮腺区达77%,因此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属非侵袭性恶性多形性腺瘤,可按低度恶性肿瘤处理原则。而对侵袭性肿瘤或癌肉瘤,应采用高度恶性肿瘤处理原则。面神经不宜轻易保留,宜行选择性区域性淋巴清扫术。同时为控制面部复发,应采用术后放疗。对预防远处转移,虽然未取得统...[详细]
预后
预后和病理检查息息相关。包膜内恶性变、手术系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者可以获得根治。对于侵袭癌,侵袭范围影响患者预后,侵袭小于8mm,5年生存率为100%;大于8mm时,5年生存率低于50%。恶变的组织类型影响预后,Tortoledo等报告不同类型5年生存情况:未分化癌为30%、肌上皮癌为50%、导管癌为62%、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为96%。 癌肉瘤预后极差。Gnepp等搜集的病例中26例有随诊资料,其中15例(58%)死于肿瘤,3例带瘤生存(术后1年),2例死于和肿瘤无关疾病,只有6例无瘤生存(5月~19年)。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转移,转移部位主要是肺和颈淋巴结。多形性腺瘤癌变部分可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