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色海绵状斑痣(white sponge nevus)又称白皱褶病(white folded disease)、口白角化病(leukokeratosis oris)、白色皱襞性龈口炎(white folded gingivostomatitis)、口厚皮病(pachydermia oris)、软性白斑(soft leukoplakia)、口腔黏膜痣样肥厚角化(naevus-like isolated hypertrophic keratosis of oral mucosa)、家族性白色皱襞黏膜增生(familial white folded hyperplasia of mucous mem...[详细]
病因
白色海绵状斑痣是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传递。同胞姐妹兄弟中可同时发病。
临床表现
病变区表现为灰白色的皱褶或沟纹。扪之柔软,呈海绵状。在婴儿或儿童期往往不被注意,到青春期表现明显,可包括整个口腔黏膜或部分黏膜,青春期过后则变化不大。口腔黏膜以外的部位,如鼻腔、外阴、肛门等处黏膜亦可发生同样病变。病损在成年后逐渐趋于静止状态,故年轻病人的病损常比老年人严重、广泛。病损不发生于无黏膜下层的角化上皮,如牙龈、硬腭。病损处有特殊的珠光色或灰白色,呈水波样皱襞,有的表面散布针尖大小的滤泡,状似海绵,但病损处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软与弹性。较小的鳞片可以刮去或揭去,揭去时无痛,不出血,并露出粉红色类似上皮的光滑面。覆盖黏膜的皱襞状鳞屑可在一天内全部消失,2~3天后又可重新出现。 ...[详细]
实验室检查
过度角化,不全角化,鳞状上皮极度肥厚,甚至达40~50层以上。棘细胞与基底细胞表现为海绵样变性。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细胞内发现大量Odland小体,这种小体1960年由Odland发现。正常情况下,角化细胞中的Odland小体进入细胞间隙,促进角化细胞脱落。而白色海绵状斑痣区细胞间Odland小体不足,病损区桥粒增多,是造成上皮表层细胞堆积,呈现海绵状外观的原因。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再根据家族史,予以确诊。 根据症状及病理变化建立诊断。本病若伴随指、趾甲肥厚与指、趾甲挺起时,则称为先天性指、趾甲肥厚。病理变化特点为上皮细胞内明显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形成许多小泡。上皮钉突增宽且有时相互融合,胶原纤维水肿、断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应与白斑和白色水肿相区别。
治疗
本病如局限而无症状,可不需处理或手术切除。如病损弥漫,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0.05%氯己定溶液含漱,可使白色损害减轻或消退。亦有人采用维A酸口服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治疗前后均应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