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9条结果

  • 情绪对胃动力有明显影响,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患者,其胃酸分泌、胃粘膜血流及胃肠蠕动均会受到影响,最终胃肠功能紊乱,发生胆汁反流。治疗方法西医治疗运用黛力新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焦虑症患者,结果显示有效;应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有效;应用雷贝拉唑、铝碳酸镁联合使用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胃炎治疗有效。2、中医治疗以疏肝降逆汤(郁金10g,神曲9g,柴胡9g,枳壳9g,大黄4.5g,黄芪15g,白芍9g,党参15g,薄荷6g,赭石20g)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有效;以清肝降逆为主的中药(陈皮6g,黄连3g,吴萸1g,槟榔10g
    赵刚 主任医师 2018-06-01 16:34:02
  • 治疗: 一般治疗: 在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后,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如生活规律,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后马上平卧,戒烟酒,适当休息,同时可结合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西医治疗: 首先,基础治疗是抑酸。在抑酸治疗后,70%~90%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次,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后有效率高达96.08%。第三,加强胃肠的动力。应用抑酸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治疗,结果发现患者上腹部不适症状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后,胆酸合成的抑制。通过服用熊去氧胆酸,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发现治疗后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评分明显低对照组。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
    赵刚 主任医师 2020-03-21 21:36:21
  • 发生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关。 胃黏膜损伤的机制:胃黏膜损伤与反流量、反流次数及其持续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肠道的反流液(包括胆汁酸、胰酶等)对胃的黏膜会造成非特异性的损伤,其炎症程度与反流持续时间、反流量及反流次数密切相关。胆囊术后患者的胃镜检查,其结果包括胃黏膜红斑,胆汁进入胃中,胃褶皱增厚,糜烂,胃萎缩,瘀点,肠上皮化生和胃息肉。取胃内容物检测出胆汁酸,并测其浓度后认为胃炎的程度与胃内胆汁酸浓度显著相关。胆汁的主要成分中包括胆汁酸,其对机体的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过量的胆汁酸对黏膜也是有多方面的损害:(1)溶解性:首先,高浓度的胆汁酸在高浓度下可直接破坏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损伤黏膜,甚至
    赵刚 主任医师 2020-03-14 17:19:04
  • 二、国外研究进展1990年CabrolJ等报道,BRG好发于胆石症、胆囊手术史或Oddi氏括约肌成形术的患者。认为其形成的原因大概和下列因素有关:(1)炎症刺激:胆囊炎(或者合并胆石症)为慢性炎症,炎性的胆汁对十二指肠产生慢性炎症刺激,甚至可能导致十二指肠粘膜感染。因为十二指肠炎症和内环境不稳定,引发十二指肠运动功能不良、反向运动和幽门机制不全,出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2)长期腹内压增高:慢性胆囊炎患者经常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因此容易导致腹内压增高,进而引起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发生胆汁反流。1991年Kellosalo等研究发现,胆石症患者或者胆囊功能障碍者,大多有胃十二指肠运动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9-08 21:53:10
  •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是由器质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造成的非手术的胃运动功能异常而出现胆汁反流进入胃并损伤胃粘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临床上可见上腹部疼痛和不适、恶心、呕吐黄绿色胆汁样液体等,可是当前仍未彻底明确该病发病机理和病因。随着上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开展以及人民饮食结构、社会环境的改变,此型胃炎越来越多见,并逐渐受到临床重视。胡品津提出原发性者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导致的肠液返流进入胃内有关。而今对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报道和研究虽然也不少,但对其准确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临床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诊断标准,各种治疗方案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近些年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有学者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8-31 20:30:36
  • 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用术式,但患者术后易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慢性胆管疾病、幽门功能失常、胃空肠吻合术等导致胆汁由幽门向胃部逆流,并刺激胃粘膜,从而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呕吐、恶心、腹胀等。目前临床治疗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尚无特效方法,研究表明,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胃粘膜保护剂等可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选取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第一组27例、第二组27例、第三组28例。第一组患者予以雷贝拉唑治疗,第二组患者予以铝碳酸镁治疗,第三组患者予以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3组患者均
    赵刚 主任医师 2017-12-22 16:53:26
  • )酸反流和非酸反流均有显著增加。多数研究认为,在无酸反流情况下,单纯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引起症状,却不常导致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引起的化学损伤是导致患者食管粘膜破损及难治性GERD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胆囊排空障碍的患者组中(胆囊结石组),双重反流更加常见(弱酸反流较多)。研究显示,GERD患者食管对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清除时间普遍长于对酸反流的清除时间,提示两种反流的清除机制可能不同,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物长期滞留于食管可直接损伤食管粘膜或加重酸性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由此可见,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GERD发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GERD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双重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强于单纯酸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1-11 22:04:02
  • 1、胆囊结石是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的重要原因胆囊功能障碍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可能源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胆囊病变造成生理功能丧失。胆汁主要由肝脏分泌,进而储存于胆囊当中,进一步浓缩,进食后排出,协助消化吸收,这一过程呈阶段性。如果胆囊出现问题,上述功能受到影响,胆汁持续排出,进入到十二指肠,造成局部压力增加,进而向胃反流。二是胆囊结石引发消化道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神经紧张素等变化,导致胃肠运动受到影响,出现不协调状态,增加DGR发生率。研究报道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占胆汁反流性胃炎超过30%,同时二者单独发病率也较高。还有研究报道在胃切除后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04-18 09:33:27
  • 胆囊摘除术后依然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表现,如反复右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畏寒发热等。多因饮食不当、劳累或情志郁结等使病情反复发作,造成上腹部的感染。虽然切除了胆囊,缓解了病情,但随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患者不能节制饮食或情志抑郁等因素的影响,仍会出现上述症状。西医认为胆囊摘除术后综合征有以下五点:1.胆囊术后残端炎症,2.胆囊术后周围软组织炎症, 3.胆汁反流性胃炎, 4.慢性胃炎胃肠综合征, 5.慢性胰腺炎等。 这些症候都是由于胆囊切除以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其炎症引起全身性反应,肝、胆管、胰影响最明显。 中医认为胆属于六腑之一,宜通宜利最易气
    王贻江 主治医师 2023-05-29 16:41:45
  • 继发胆道功能紊乱,通过某种反射机制作用于十二指肠及空肠所致。此外,胆囊已失去功能的胆结石患者。胆汁反流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相似。尽管胃镜检查尚不能作为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靠手段。但镜下若有中度以上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粘液池及病理活检等依据.基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若有条件进一步测胃液胆汁酸,pH可确诊。由此可见。有症状胆囊结石可能是完整胃胆汁反流的重要原因之一。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有价值的手段。本文选自杨路亭中国内镜杂志,第6卷第6期。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1-04 16:46:44
1 2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