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0条结果

  • 胆总管结石会出现什么问题?1、上腹部疼痛:这是由于胆结石阻塞胆总管所引起疼痛,一般位于上腹中部或右上腹部,常常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多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 2、黄疸:病人感到腹痛后次日,会出现眼白和皮肤发黄,小便颜色变深。这也都是胆总管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常常是不完全的,阻塞胆管的结石也常会发生松动,因此胆总管结石所致的黄疸一般不会太深,而且在病程之中黄疸会时浅时深,而且呈进行加深。 3、发热:如在结石阻塞的基础上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病人会在腹痛之后,接着出现发冷、发抖和发热,体温常在39℃甚至40℃ 4、休克:如果病情得不到治疗,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步恶化,主要表现有
    杨玉龙 主任医师 2021-05-02 07:50:59
  • 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立即在急诊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出院。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在临床工作中,常有病人因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就诊,在明确为黄疸后,积极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完善检查,确定引起黄疸的原因。是外科黄疸还是内科黄疸?一般而言在临床上我们常把那些由于肝内外胆道梗阻造成胆汁流体动力学发生改变所继发的黄疸
    施宝民 主任医师 2021-08-21 19:55:39
  • 显影。萎缩的胆囊不仅失去储存和浓缩胆汁的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可能继发一些其他的病变。除偶可出现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外,萎缩胆囊里面的结石,还会压迫邻近的胆总管引起黄疸,即“阻塞性黄疸”。萎缩性胆囊炎并发癌症的概率高,比胆囊功能正常者高12—60倍之多。 萎缩性胆囊炎药物治疗很难奏效,经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的意义也不大。所以,胆囊萎缩一致被所有肝胆外科医生认为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即应做胆囊切除手术。不过,这种手术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附近胆管或胆道的损伤。因此,当检查得知胆囊已萎缩时,宜选择条件较好的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手术,以免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患。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10:59
  • 部分胆囊结石的患者因为各种不适而就诊,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没有任何不适,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结石一般会变多变大并出现如下后果:1、疼痛:胆囊结石可引起右上腹疼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有时疼痛会放射至肩部或背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更容易发生。2、消化不良:胆囊结石可导致胆囊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消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3、胆汁淤积:胆囊结石可引起胆汁淤积,进而导致胆囊肿大、黄疸等症状。4、引起肝功能异常:胆囊结石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等升高。5、胆囊癌: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可能引起胆囊癌。胆结石长期存在往往会引起胆囊萎缩、钙化,而
    孙平 副主任医师 2025-01-04 14:29:44
  • 部分胆囊结石的患者因为各种不适而就诊,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没有任何不适,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结石一般会变多变大并出现如下后果:1、疼痛:胆囊结石可引起右上腹疼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有时疼痛会放射至肩部或背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更容易发生。2、消化不良:胆囊结石可导致胆囊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消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3、胆汁淤积:胆囊结石可引起胆汁淤积,进而导致胆囊肿大、黄疸等症状。4、引起肝功能异常:胆囊结石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等升高。5、胆囊癌: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可能引起胆囊癌。胆结石长期存在往往会引起胆囊萎缩、钙化,而
    孙平 副主任医师 2025-01-04 14:28:20
  • 的发生率为88%,也有文献报道上述症状发生率仅为6%。本组31例患者中有12例(38.71%)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胆囊占位,轻微症状1例,表现为乏力纳差,18例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间断性胀痛,其中2例伴黄疸,2例有进食过饱后偶见右上腹短暂隐痛不适的表现。病因及病理演变过程:目前病因仍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炎性反应和胆囊结石与胆囊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慢性炎性反应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损伤使胆囊黏膜上皮在反复磨损、再生、修复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最终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胆囊腔内形成息肉。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目前临床应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EA
    赵刚 主任医师 2019-05-18 09:53:26
  •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总体的发病率约为20%。早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偶尔伴有腹部饱胀不适感。较小的结石可以自行排入十二指肠,较大的结石如果崁顿,可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胰腺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有症状的胆总管结石,建议积极治疗。 近年来,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术(EPBD)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见手段。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是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需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对心、肺等脏器功能要求高,住院时间长、手术花费高,手术风险
    赵刚 主任医师 2020-04-04 20:18:24
  • 胆肠吻合术。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者一般可行肝段或者肝叶切除术。随着微创技术的提高,胆管扩张症患者也可以选择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进食早、术后住院时间短。除了进行胆囊切除和肝外胆管切除以外,对于合并了急性化脓性炎症、严重阻塞性黄疸及病变胆管穿孔等紧急情况,且无法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经肝病变胆管置管引流术或胆管外引流术。但引流只能暂时缓解感染情况,当患者全身情况改善后,仍需要切除病变胆管和重建胆道。若胆管扩张症累及肝内胆管,还需要进行引流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当合并病变胆总管下段癌变,或合并肿块慢性胰腺炎引起
    施宝民 主任医师 2021-08-13 23:15:28
  • ,约20%的患儿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肿瘤是HB的关键手段,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HB常见的临床症状:无症状腹部肿块;腹胀;厌食或呕吐;阻塞性黄疸甚至肿瘤破裂引发的急腹症。90%以上病例甲胎蛋白(AFP)水平显著升高,如果AFP100ng/mL常提示预后不良。影像学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病灶,其中肝右叶单发病灶多见,多发病灶者预后较差。HB的标准治疗策略是手术联合化疗,其中手术为无法替代的关键治疗手段。如能手术完整切除,则先切除,术后配合化疗;如不能一期手术切除,可先予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以期达到手术完整切除。其中PRETEXTⅠ期和Ⅱ期且完整切除的病例治愈率可以达到
    就医指导 健康号 2024-07-19 16:18:22
  • CA19-9水平对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低者预后较好;术后CA19-9水平降至正常者生存期长于未下降者;肿瘤复发时,CA19-9可再度升高,并且发生于影像学诊断之前。因此可用作监测肿瘤的复发。2、CA19-9在肝胆系统癌(49% )、胃癌(67%)和大肠癌(58%)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 CA19-9在胆囊炎、胰腺炎、阻塞性黄疸等良性疾病中检查的值一般﹤100u/ml,但往往是“一过”的升高。   六、尿本周蛋白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标志物,1845年由Henry Bence Jones首次描述了尿本周蛋白,1963年被证明尿本周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成分。现在本周蛋白的检测已经被血和尿中轻链成分的检测
    邱立新 2018-07-29 13:02:37

浙ICP备12034511号-1